真的要靠VR改變世界?
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移動互聯網……這些年我們見過太多號稱“改變世界”的科技,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各大巨頭捉對廝殺,藍海很快就變成了紅海。科技就像龍卷風,來去太匆匆。
那么問題來了:下一個改變世界的科技會是什么?
《時代周刊》給出的答案是:虛擬現實技術。它最新出版的雜志封面獻給了一位頭戴虛擬現實頭盔的宅男,標題為《虛擬現實的奇妙享受,以及為什么它將改變世界》。封面的背景是碧海藍天,渚清沙白,這本是悠閑度假好去處,但光著腳的宅男無視美景,全身心沉浸在頭盔之中,甚至情不自禁地跳了起來。
《時代周刊》封面
Google、Facebook和Sony三大科技巨頭,也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在虛擬現實技術領域。鑒于三大巨頭在科技圈的地位,倘若他們達成了某種共識,合力創造出虛擬現實的一片天地,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Sony發力虛擬現實的理由顯而易見。它執游戲市場之牛耳多年,一直孜孜不倦地開發令人沉浸的游戲體驗,虛擬現實是他們的必走之路。Google以極客文化著稱,Google氣球、無人駕駛汽車等項目都玩得風生水起。進軍虛擬現實,Google glass是小試牛刀,投資技術公司Magic Leap算是正式布局,Google決意搶占虛擬現實時代的入口。
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更是毫不猶豫地斷言:“智能手機之后,我相信下一個平臺是虛擬現實。”這位即將當父親的小伙子出手一點也不含糊,花20億美元的大手筆,買下虛擬現實廠商Oculus VR。
馬克·扎克伯克在玩虛擬現實頭盔
巨頭們虎視眈眈,市場上群雄逐鹿,媒體一片看好,但是虛擬現實技術真的能接替智能手機,成為下一個改變世界的科技嗎?我看未必。
因為目前所謂的虛擬現實頭盔給消費者的印象,實在是太書呆子氣了。
我不是指責它的體驗差。當你第一次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戴上頭盔,它的環衛式視覺+全方位聲效帶來的體驗,確實會讓你耳目一新,甚至騙過你的大腦,提供前所未有的體驗,例如化身鋼鐵俠在天空飛翔的感覺。
我指的是它在向普通消費者推廣時有天然的短板。首先,虛擬現實頭盔賣相太差。它的外形設計可以改進,它的聲光體驗能夠提高,它的游戲、影視內容會越來越豐富,但這些永遠沒法改變它的致命缺點:不戴上頭盔,就無法體驗它的快樂。
你可以看朋友如何把iPhone玩得天花亂墜,可以在電視上看人們如何玩轉Google glass,這都很好。然而虛擬現實頭盔非得要戴上它之后,你才能體驗到它的獨特。利用平面、電視等其他媒介,向消費者簡潔易懂、通俗明了地推銷它,簡直難于上青天。
其次,是虛擬現實頭盔的玩相太難看,跟所謂“高科技產品”酷酷的形象有云泥之別。你看到朋友戴上又黑又硬的頭盔,看著他開始毫無來由地搖晃身體、跳躍、摔倒,口中不斷大呼小叫。這種行為會令旁觀者感到莫名其妙,顯得蠢不可及。
虛擬現實頭盔沒有Google glass那樣冷峻的極客范兒,也不像Wii 揮舞起來那樣瀟灑、健康。每當你戴上它,朋友們只能像圍觀弱智一樣,看你自顧自地滿地亂爬,玩得團團轉。除了少數有好奇心的書呆子,沒人愿意在公眾場合展示自己類似的傻逼行徑。
英國《衛報》刊登文章表示:“虛擬現實技術可能會重蹈3D電視的覆轍。回到幾年前,人人都說3D電視是未來,但廠商根本沒有辦法說服消費者花高昂的價格買一部回家。我們看到,3D電視就這樣完蛋了。”
為什么蘋果的產品能夠大獲成功?因為喬布斯知道,除了給用戶提供絕佳的體驗之外,還要附贈讓用戶去炫耀、去顯擺、去賣弄虛榮的功能。很可惜,虛擬現實技術目前沒法滿足用戶的這個需求。
以現今的虛擬現實技術和產品形態,它很可能成為巨頭們又一個失敗的實驗田。智能醫療、電池技術等領域反而有可能誕生下一個巨頭。
科幻電影里展現的虛擬現實技術要炫酷得多。例如諾蘭的大片《盜夢空間》里展示的夢境設計,在人的睡夢中建構世界,就可以視為未來的一種「虛擬現實技術」;又例如經典電影《黑客帝國》,被母體統治的人類都生長在培育皿之中,母體使用計算機技術在人腦中模擬1999年左右的世界,讓人類誤以為還活在過去的年代。這種可在大腦中創建情境的技術,可能才是虛擬現實的未來發展方向。
不過那一天,我們還要等多少年?
電影《盜夢空間》里展示的夢境設計,也是一種虛擬現實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