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云科技 乘云飛翔——記中國首個自主產權的“云計算”平臺
長期以來,信息技術領域尤其是高端技術都被歐美發達國家所壟斷。盡管中國IT產業在過去30年取得了長足發展,已經在部分領域獲得了話語權,但是總體上我國IT技術、產業發展尚處于追隨者地位。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技術、裝備仍然較大程度使用外國品牌,特別是事關國民經濟、國家戰略安全領域的重要信息系統主機裝備與技術尤其如此。
為此,國家近些年不斷起草修訂安全草案升級信息安全戰略,特別是在信息越來越匯聚成“云”當下,安全問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能自如應用、不擔心使用安全問題的產品技術對國家、社會、企業的發展意義非凡。國云科技的中國首個自主產權“云計算”平臺就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建成,讓中國的云計算在外資夾縫中,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隨后,國云科技也憑借自己的科技實力和產品品牌,取得了不斷的開拓創新和發展,占有了一定的行業市場,取得了一系列技術成就和榮譽,并為國家智慧城市和“互聯網+”的建設發展繼續探索前進。
誕生
2006年秋天,Google高級工程師克里斯托夫·比希利亞提出了“云計算”計劃。他將“云計算”描繪成一個美麗的網絡應用模式,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過網絡完成,用戶數據都將存儲在網上。對于用戶而言,這意味著他們無需安裝任何的操作系統,也無需安裝任何軟件,甚至不需要電腦,只要手頭有一個網絡瀏覽器,就可以完成一切原本需要借助整臺電腦的工作。
這種看似神奇的圖景,讓IT巨頭們心動不已。“云時代將要到來。”巨頭們眾口一詞。
2008年年初,還在擔任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院長的季統凱第一次從一篇文章中看到“云計算”三個字時,在地球的另一端,“云計算”領域已是百舸爭流。亞馬遜、Google、IBM、微軟、雅虎先后投入巨資,進軍“云計算”領域。此時距Google首次提出“云計算”的概念,僅僅過去1年多時間。
既得益于對云計算行業的敏感,又被“網絡就是一切”的模式深深打動,同年6月,季統凱開始帶著自己的研究隊伍,踏上了“云計算”的征途。
要做“云計算”,海量的存儲將是一項最基礎的投入。2009年4月,季統凱開始購買服務器,搭建機房。9月,他主持的“云平臺”終于經過團隊的努力在東莞松山湖搭建完成。雖然當時只有108臺服務器,但是通過技術手段,最多可以創建1萬臺虛擬服務器,供1萬家企業同時使用。這108臺服務器,每臺的儲容量是3T(個人用戶常見的存儲單位是G,1T = 1024G),一共相當于77000多張DVD光盤或者50萬張CD光盤的容量。
相對于“云計算”領域的巨頭Google已經布置上百萬臺服務器,亞馬遜、IBM、微軟、Yahoo等也各自擁有幾十萬臺服務器,中國終于在外資的夾縫中擁有了第一個自主產權的“云計算”平臺,耗費的資金高達2億元。
2009年10月下旬,平臺搭建之后開始試運營。基于云計算的技術優勢,企業使用“云計算”技術之后,可以將機房設備配備與維護、網絡管理、軟體升級通通交給“云平臺”處理,一家規模兩百人的公司,光是軟體的部分,至少可以省下30%的成本。
在得知云計算如此強大的技術和功能之后,當地一家做動漫和網絡游戲的文化公司便與國云科技達成了合作,緩解他需要花費幾十萬購買IT設備的困境。在平臺上,他無需再耗費巨資購買服務器,也不需要再購買各種各樣的正版軟件,只要打開電腦,通過網絡連接“云平臺”,那里有海量的存儲空間等他去填,還有成百上千種正版軟件可以直接打開使用。
不僅如此,“云計算”還可以充分地利用資源,需要多少空間就買多少,隨時可以擴容,也隨時可以減量。這就像用電一樣,只需按量付費就可方便靈活使用。
就這樣,雙方簽訂了正式的合作協議,這家文化公司成為松山湖“云平臺”試運營期間的十幾個客戶之一。國云科技的前身也便初具雛形,開始了后續的壯大發展。
發展
2010年4月15日,5000萬元人民幣注冊資金,國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季統凱總裁說道“成立初期,國云科技就把成為中國領先的云計算全面解決方案與服務提供商作為企業的目標,以支持國家戰略發展和惠及社會民生改善為企業宗旨,著力于云計算產品技術的自主開發和應用。”在當時云計算還不為廣泛認知,行業還未興起之時,他們成為了中國云計算行業和領域的先鋒者和開拓者。
依托中科院的品牌和雄厚科技資源,國云科技又引進了由李國杰院士帶頭的一支強有力“云計算產業國際創新團隊”,核心成員由4名教授和高級工程師組成,共同致力于基于海量數據面向現代服務業的云支撐平臺建設、面向企業用戶的知識及制造云服務、基于社會網絡的交互式媒體服務和面向社會計算與互動媒體的個性化終端研發。團隊曾主持研制曙光1號并行計算機、龍芯CPU等項目,先后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勵。對于處在發展初期的國云科技來說,這批國家頂尖人才的引入為國云科技帶來了巨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撐,也催生了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G-Cloud云計算操作系統的誕生。
“云操作系統雖然投入大、見效慢、周期長,但是,引領并開發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和中國特色的操作系統是中國需要的,云計算操作系統是云計算的核心應用,掌握了云操作系統才能掌握云計算的核心技術,才能掌握話語權。從這個方面來說,我們必須做自己的云計算操作系統。”季統凱如此描述G-Cloud云計算操作系統的初衷和由來。
自主、安全、可控的G-Cloud云操作系統研發成功之后,主要面向政府和企業客戶推廣使用。憑借著強大的自主核心技術,以及穩定、彈性、運維簡單的特點,G-Cloud云操作系統成功的幫助東莞市政府、北京大學、南沙人武部等客戶搭建了適用于多行業的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平臺。同時,G-Cloud云操作系統接連獲評成為工信部認證的基于安全可控優秀云計算解決方案,擁有了公安部信息系統安全等保第三級認證,以及國內首個通過國家信息安全評測中心最高安全級別認證(EAL3+)的云操作系統等多項榮譽。
基于核心的云操作平臺,國云科技又先后研發成功了云終端、教育云、電子政務云、國云在線和企業創新平臺等相關核心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為更多的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用戶提供了快速、可靠、易用云化信息平臺和系統級解決方案,受到了用戶的好評和認可。
應用
“國云的團隊可以說是技術與商業結合的,客觀來說,‘云計算’的技術是銷售的支撐,銷售是技術的驗證。這就像是DNA的雙螺旋結構,互相依賴,缺一不可。”季統凱總裁這樣介紹企業的運營方式。
事實上,國云科技近幾年也與很多合作方達成了合作,通過教育云、政務云、桌面云、商務大數據平臺等多個方面顯示了市場對其產品和技術的需求度。
東莞市政府設立了每年20億元的“科技東莞”工程及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支持,支持以服務導向、應用為先的“東莞模式”云計算產業發展,并給予財政補貼鼓勵企業嘗試采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和服務。2012年3月,東莞電子“政務云”的兩個管理中心開始在試運行,共投入6萬億次計算能力。
在東莞推進云應用產業化的過程中,國云科技同樣扮演了核心角色。隨后,東莞很多云計算服務與其相關,其與虎門港合作的港口物流項目、廣電傳媒集團的數字媒體項目都是云計算領域的大型項目,它也承擔了電子政務辦、教育局等部門的云應用平臺建設,以及為傳統產業升級提供信息化服務的“行業云”建設。
其中,國云科技所搭建的“東莞教育云”通過對東莞市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升級改造,以信息技術為手段面向全體師生與公民提供更加優質、高效、基本免費的教育教學信息服務,為東莞市建設學習型、創新型城市打下堅實基礎,為實現東莞教育現代化總目標提供良好服務和有力支撐。
據國云科技的市場銷售負責人介紹,國云科技在云計算上的業務是非常廣泛的,國云開展云計算服務近五年來,都是在和市場和企業接軌中,去碰撞,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云計算,市場需要什么樣的創新的應用,我們就有什么樣的技術,這樣雙方結合,把技術和市場需要結合在一起,才能是一個相互支撐的有效體。我們也會定期參加一些會展,多與外界交流。同時,我們也會做產品推廣會,也會參加政府召開的企業對接交流會等業界活動。
在前不久召開的第十九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上,G-Cloud云操作系統再次憑借著技術實力和產品創新升級獲得了產品創新獎。這或許是對這樣一家創新型科技企業的最好詮釋。
展望
云計算的理念中蘊含大量的中國智慧:以柔克剛,大象無形,大音稀聲。這些智慧的核心是要讓中國從高速前進的技術戰車上跳下來,突破國外技術壟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只有完全突出國外IT制度的重圍,我們才能真正獲得重生的機會。
國云科技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國之云,云之國”的企業愿景,并希望研發出屬于自己知識產權的云計算產品,在經歷了成長初期的探索和后期的繼續發力、取得成就之后,國云科技已然在行業市場上獲得了一席之地,為國產信息產品開辟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的戰場。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中,面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形勢,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信息產業必將會帶來更多的產業裂變和社會變革,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會面臨更多的信息安全問題和挑戰。
季統凱告訴記者,作為中科院衍生出來的產品和品牌,國云科技致力于為政府及企事業單位提供深度云計算技術服務的初衷不會改變,此外,我們還會針對國家發展趨勢、政策導向繼續研發創新,通過云計算技術加速中國產業的智造升級,促進云計算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與應用,為我國云計算產業發展及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