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音樂迎來KAT時代
近10年來,中國互聯網被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家公司所主導,但在移動互聯網崛起之際,它們的增速已經開始放緩。特別是在線音樂領域,BAT的壟斷局面似乎已經被打破。行業分析報告顯示,在線音樂的KAT時代已經來臨。
BDR咨詢數據中心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國手機音 樂APP市場監測報告顯示,中國手機音樂APP累計用戶市場份額,酷狗和酷我音樂二者超過39.2%,成為行業第一陣營;QQ音樂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 21.1%;阿里音樂旗下兩款產品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的份額為15.1%,占據第三陣營。
從分析報告不難看出,隨著近年來音樂網站和APP們的更迭換代,整個在線音樂格局已經漸漸明朗。媒體將酷狗酷我(K)、阿里(A)、 騰訊(T)譽為在線音樂“三巨頭”。而原本在PC端具有巨大優勢的百度音樂, 在多個市場研究報告中已經退出領軍者地位。
在線音樂的KAT格局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彼此之間是怎樣的關系?要探究這一點,“版權”無疑是一個重要關鍵詞。如今在線音樂已進入內容比拼時代,優質內容版權已經成為發展自身和限制對手的主要工具。
K(酷狗酷我):專注音樂的領跑者
11月14日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分析報告(2015年1月至9月)》顯示,移動應用top20中,酷狗音樂位列第四,月度覆蓋率僅次于微信、qq和淘寶。而在音樂類應用中,酷狗音樂以18.3%的月度覆蓋率位居榜首。
艾瑞11月17日發布的在線音樂數據報告顯示,在pc端,酷狗音樂1479萬日均覆蓋量,1億3百萬月均覆蓋量居第一, QQ音樂和酷我音樂位列其后;在移動端用戶規模方面,從日均覆蓋量上看,第一名的酷狗大幅領先第二名QQ音樂約30%。
由酷狗和酷我組成的K陣營,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靠的是十年如一日對音樂領域的專注。雖然沒有騰訊強大的社交資源,也沒有阿里的“松糕組合”,有的卻是在移動端的超高 “人氣”和十幾年積累下的海量版權資源。
合并之前的海洋公司是國內領先的數字音樂版權 內容提供商。早在在線音樂盜版盛行的“蠻荒時代”,海洋已經認識到,只有簽下足夠多的音樂版權IP,才能擁有更持續的用戶和流量,并開始有意識的大量囤積 獨家IP。近年來,政府部門下大力氣整頓網絡侵權盜版,互聯網版權秩序日益好轉。隨著大量未授權音樂下架,不少曾經盛行一時的在線音樂平臺或受限于資金、 版權,或受限于用戶流量而步履維艱甚至面臨倒閉。此時海洋已經憑借多年購入的海量音樂IP,構建了自身產品的“護城河”。
2004年成立的酷狗音樂在當前六大音樂平臺中成立時間最早,目前注冊用戶已突破八億人,與2005年成立的酷我音樂同為中國綜合排名前列的數字音樂平臺。充足的版權音樂資源、強大的音樂分發渠道,使整個“海洋系”形成了從音樂版權到渠道分發的完整產業鏈。
公開數據顯示,海洋音樂版權合作已覆蓋國內 90%的唱片公司或個人,簽約國內800余家唱片公司,積累了近2000萬首數字音樂授權,創建了海量的正版音樂曲庫。目前已經獨家代理海蝶、中唱總公 司、太合麥田、EMI、豐華等超過100家唱片公司的版權。其中海洋和源泉還分別獨家代理百代、索雅、音著協、環球等多家知名企業和機構的詞曲版權。截至 目前,集團擁有的獨家錄音版權音樂作品超過200萬首,詞曲版權量累計超過1630萬首。集團版權合作已覆蓋國內90%的唱片公司或個人。
A(阿里):獨家內容是大殺器
從艾瑞發布的數據上看,阿里系的天天動聽和蝦米處于第三梯隊。分析認為,在缺少用戶規模的前提下,利用獨家內容稀釋總體用戶規模是非常聰明之舉。例如想聽周杰倫,可以從QQ、酷狗、網易云上選,但要聽五月天就只能到蝦米或者天天動聽。
阿里音樂正式組建于2015年3月16日,由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兩款音樂服務應用蝦米音樂、天天動聽合并而成,起步雖然較晚,但因簽下了滾石、寰亞等合作公司,在華語歌手曲庫方面占據優勢。
自今年7月國家版權局發布了具有“史上最嚴版 權令”之稱的《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后,各在線音樂平臺紛紛下線未授權音樂, 10月31日“大限”過后,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因為版權存量最少而最傷筋動骨。報道顯示,兩家音樂平臺曲庫有被“清空”危險,市場占有率不足20%。對 此,阿里音樂CEO宋柯11月10日在接受自媒體“36氪”專訪時不得不表示“版權這件事本身太小了”,并非他和高曉松的價值所在。
宋柯認為對于阿里而言,競爭的下個階段會在產 品和服務環節。阿里要做的事情不僅面對消費者,也面對產業鏈的上游。音樂作品、版權都只是末端的產品。業界分析認為,阿里音樂是希望走自建內容的路線,通 過打造音樂節目、包裝音樂人、培養草根明星等方式,來構建具有差異化、獨特性的音樂內容,與橫向阿里影業等娛樂類業務聯合起來,同時與上下游關系的電商、 硬件、支付諸多環節打通,再與K、T兩大陣營一較高下。
T(騰訊):從相互封殺到合縱連橫
在互聯網巨頭之中,騰訊較早布局音樂產 業,2005年便已推出QQ音樂,并且從戰略層面進行了版權囤積。多年布局之后,在正版化時代到來時,QQ音樂顯現出了自己的優勢。根據藝恩咨詢數據顯 示, QQ音樂的版權庫存數量為1500萬首。除了在數量上占據領先地位, QQ音樂在明星歌手、綜藝節目等音樂內容上也已經形成優勢,例如近幾年流行的音樂綜藝節目,QQ音樂就拿下了7檔熱門音樂節目的獨家版權,2015年拿下 獨家版權的知名節目有:《我是歌手》(第三季)《中國好歌曲》(第二季)《中國好聲音》(第四季)等。
當版權大戰到來時,QQ音樂先采取的舉措是 “封殺”。例如從今年2月4日開始,用戶發現從網易云音樂APP上無法分享音樂鏈接至朋友圈、無法給微信好友發送音樂。同樣被屏蔽的還有蝦米音樂和天天動 聽,這是微信繼屏蔽“快的”、支付寶紅包等分享之后,又一次“封殺”動作,背后是騰訊對數字音樂市場總進攻的開始。
而從今年10月開始,QQ音樂的策略轉向“合 縱連橫”,先是和網易云音樂這一昔日競爭對手握手言和,網易從QQ音樂手里購買150萬首歌的版權。之后酷狗和酷我音樂也與QQ音樂達成版權互授權合作。 業界評論認為,在數字音樂版權上達成合作并非偶然,是數字音樂產業主體在版權司法和執法日趨從嚴基礎上的深刻反思和主動轉型,是國內數字音樂產業轉型的積 極事件。原本因數字音樂侵權問題陷入糾紛的企業,開始分享作為數字音樂產業核心的版權資源,其中不僅折射出產業主體自身的反思,更再次證明了版權制度對產 業發展的作用不可替代。
無論如何,擁有海量版權資源都是在線音樂平臺得以立足的根本,無論是買來的獨家還是自己生產的獨家,都是競爭力的核心所在。當KAT們擁有了海量的音樂IP之后,如何變現與深耕,將是巨頭們面臨的下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