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體》進入,未來的媒體服務就是這么酷?
未來的媒體形態會怎樣改變生活?
劉慈欣在《三體》中有描繪。在第二部《黑暗森林》中,不管是廣告牌還是紙巾盒,但凡有顯示面的物體都成為圖像的輸出界面。人人手臂中內嵌芯片,各類顯示影像隨人而變,完全個性化顯示。
在我看來,這更多利用技術的想象,表達了對媒體創新的渴望。在早期的科幻電影中已經有了操作終端的便捷(如星際迷航系列的顯示終端)和新奇交互方式(如施瓦辛格的《全面回憶》中的全息投影)。這種局部、直接的體驗想象,在《鋼鐵俠》等***電影中又不斷演進,充分展示了更多的想象力。
不管怎樣,這些想象中的未來媒體服務特性,基本可以歸結到四個方面:多樣化、個性化、交互化和云化,不過在表現方式中各有不同,我們來幻想一下。
多樣化:場景化生活
媒體服務將不再以簡單的內容推送和點播為主,一切遠距離溝通和感受需求都可以成為媒體服務的應用場景,除了傳統的影視、直播、廣告往更高清發展之外,模糊現實和想象邊界的虛擬現實類視頻服務也將大量出現。
想象一下,足不出戶卻真實感受到自己在艾澤拉斯大陸上奔跑,在靜謐的湖邊映著落日的余暉垂釣的場景,當然這還要與下面說的交互性結合在一起。
多樣化就是場景化的另一種表述,你可以生活在虛擬中,也可以進入現實生活。虛擬和現實隨意切換和變更,隨需而變。
交互化:參與其中
交互突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實現雙向交互。在單向交互中,用戶通過遙控、觸摸或手勢完成對視頻選擇和播放的控制,是一種以主動方式進行的有限選擇,反饋的內容只有操作記錄的數據,可能會根據視頻類型,對不同內容造成影響;
在雙向交互中,用戶的操作行為就具有了更多的開放性,用戶可以以虛擬形象參與到正在進行的節目中進行互動。
流行的詞匯叫做參與感。各類視屏根據交互性可能發生巨大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由“導演、編劇、制作”等生產,展示給我們看。我們在這種參與中,可以改變游戲規則。另外,參與感還有重要一個方面是深度沉浸感,傳感器能讓你感同身受,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觸摸到青草,還有與陌生異性的握手緊張出汗....
個性化:你的只是你的
相比于電視臺的固定時間播放固定內容不同,網絡視頻提供商已經提供了不同內容供用戶選擇,未來的個性化服務應該更進一步,首先應該能主動判別出我們的現實或網絡意義上的身份,并以此進行個性化的內容投放;
比如 “頭條新聞”這種根據你的網絡行為或服務記錄提供偏好型的視頻服務,或者在符合隱私監管條例的服務中,辨別出個體并提供視頻面對面的商業服務。
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誰也拿不走,但可以共享。
云化:隨時點播
這里的云化也包含了網絡化的功能在內,不管是在家里、戶外,還是辦公室,只要有可以聯網的終端,用戶就可以隨時隨地接入媒體服務,享受無縫銜接的觀看體驗和點播樂趣,在公共服務終端普及的情況下,甚至可以享受到《三體》中所展示的“隨時有服務人員為你提供面對面服務”。
而服務提供商可以通過構建一個統一媒體中心,向用戶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務體驗,同時基于這個平臺還可以向上支撐各類業務應用,提供各類開放式服務等。
再也不用擔心媽媽搶遙控器了。搶了有什么用,我的節目還能隨時回來,在手掌中、在VCR中,在馬桶蓋中繼續播放。
未來就在6月11日展開
雖然技術的發展已經使我們看到了這些服務成真的可能性,但出于技術發展和演進的復雜性,這種美好的體驗還有多遠仍然不可預知。
而且,即便面向客戶的軟硬件技術準備妥當,媒體內容供應商在服務端也要做好相應的服務平臺建設和解決方案籌備才行,這樣才能基于客戶需求靈活提供相應服務。
所以我們也看到一些媒體服務商正在向這個方向邁進。比如正在“從傳統廣電媒體到現代傳媒集團跨越”的深圳廣電集團就在在嘗試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相關技術打這樣的基礎,創新商業模式,提供各種新型服務體驗。
5月份,深圳廣電正式啟動了其全媒體轉型的標志性項目——融合新聞中心。在這個融合新聞中心內,虛擬化資源池替代了傳統的合成工作站,計算和存儲等系統資源可以進行彈性分配和遠程可視化管理,不僅可滿足各欄目素材的集中存儲需要,也可完成高清視頻的合成渲染工,資源利用率和運維管理效率更是分別提升30%和50%以上
作為該項目IT基礎方案提供商的華為和合作伙伴索貝打算在6月11日,在深圳召開“SZMG融合新聞中心”全媒體峰會,與眾多傳統媒體一起分享如何加速向全媒體轉型,實現節目精準化傳播和多元化媒體經營的經驗。
按照我們上面的預想,未來,像深圳廣電這樣的媒體服務方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優勢和技術特長提供各種專業的媒體服務,另一方面完全有可能像現在的公有云平臺一樣,將這些資源和技術能力產品服務化,向公眾開放,靠大眾智慧創新更多的服務模式。
這樣,隨著軟硬件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各種創新服務模式的出現,那些想象中的媒體服務應該很快就會到來吧。
到時候,又是怎么樣的一種體驗呢,想想都令人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