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迪斯尼樂園看AppleWatch的發展方向
譯文消除摩擦、帶來便利,這就是Apple Watch的***價值所在。
很多人認為智能手表屬于創新歷程中的一段失敗經歷——理由很簡單,智能手表拿不出顯而易見的殺手級應用。然而這類產品更像是調味醬,看起來我們并不能靠它們填飽肚子,但享受由其帶來的額外風味又有何不可呢?
走進酒店,系統會認出我們、預計房間的房號會在手表上彈出,我們直接走向房間、并用手表打開房門。
步入機場,我們的航班資料會顯示在手表上、包括通向對應登機口的導航信息。要辦理登機,我們只需要刷一下手表即可。而在著陸時,我們可以直接走向自己提前租好的專車,然后用手表打開車門。
當我們需要參加會議時,手表會彈出通知信息,告訴用戶目前交通情況很差、***能早點動身。
在購物過程中,我們發現自己得跟家人聯系以確認是否需要購買牛奶,那么直接向手表說法對話聯系人的姓名即可。在未來手表甚至能夠直接檢查冰箱里的牛奶儲備,不過就目前而言還不行。
誠然,這一切功能完全可以通過手機來實現。舉例來說,利用Android上的Google Now。在這種情況下,手表所做的并不是開創新功能、而是原有功能變得更加便捷易用。通過復雜的后臺處理系統,它能夠根據用戶本人以及當前所在環境提供對應的判斷結果。相比之下,長期埋身于口袋或者錢包里的手機不夠方便,而且明顯通用性太強、專用性不足。大家的手表就像是一套小小的視窗,我們可以用它來窺探更為廣闊的聯網世界。
在開發出我自己的手表擴展、使用其它擴展方案并傾聽了眾多與這一議題相關的討論之后,我可以得出一項明確的結論——手表的體形太過小巧,因此將永遠受到局限。大家永遠不可能在一塊手表的UI上獲得太多發揮空間。甚至就連那些最聰明的程序員也只能受困于這小得可憐的屏幕以及手表那孱弱的處理性能。
不過這一切并不是問題。每一款設備都有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而無論是用戶還是開發人員,適應一款新型設備永遠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
一款智能手表所要做的并不是支撐起新的應用程序類型,而應該是讓用戶更輕松地接入到規模更大且更為智能的系統當中。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的生活將變得更為順暢。
迪斯尼樂園風格的智能手表理解角度
這種理解角度的一大現實體現也許有些出人意料,但想想卻又在情理之中。Cliff Kuang曾撰寫過一篇題為《迪斯尼斥資10億美元打造魔法腕帶》的文章,而FastCompany網站的Austin Carr也在《由重塑幸福帶來的巨大商機》一文作出了相關闡述。那么這兩篇深入且充滿啟示的文章到底講了些什么?
迪斯尼公司創造了一款彩色的MagicBand(魔法腕帶)產品,大家可以將其佩戴在自己的手腕上。這款腕帶包含有大量電子元件,允許迪斯尼方面了解佩戴者的身份以及在樂園中的當前位置。迪斯尼方面會與這條腕帶進行通信,以利用它一步步解鎖游客的“迪斯尼體驗”。這實在是種發揮可穿戴設備潛力的***方式,而且這種體驗過程完全不必投入任何學習或者適應成本——正如這款腕帶的名稱,像魔法一般。
這款腕帶到底能做些什么?
在抵達餐廳之前就開始點單。這樣我們在走進餐廳之后就能直接選定自己喜歡的位置,服務人員會在餐品準備就緒后直接為我們送上,因為迪斯尼知道我們這些佩戴有腕帶的游客是誰、坐在哪里、點了些什么。
迪斯尼方面會根據大家的喜好創建一份行程規劃,幫助大家以最短的路在園區內體驗到所有感興趣的項目。我想通過這種方式,游客肯定能以行程為基礎更輕松地完成游園過程——而不用再像過去那樣到處亂轉。
一旦航班抵達奧蘭多,大家就能夠乘上直通公園的專線飛機,而行李也將被直接送抵所住酒店的對應客戶。在園區內,我們用不著使用門票——魔法腕帶就是我們的門票。當然,也用不著攜帶現金,園區中的一切項目都會直接從與魔法腕帶綁定的信用卡中扣款。
正如Cliff Kuang在文章中所言:
對于迪斯尼而言,魔法腕帶能夠與數千個傳感器進行通信、并接入到上百套構建出MyMagicPlus的系統,這一切讓游樂園變成了一臺巨大的計算機——實時數據流能夠顯示游客的當前位置、正在做什么、想要獲得哪些服務或者產品。其設計目的就是為了滿足游客的全部愿望。
很明顯,這些腕帶并不是系統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機都可以實現同樣的效果。魔法腕帶的***意義在于其設計思路,外加讓整個項目切實生效的復雜后端系統。越是深入了解這一主題,我們就越是為之驚嘆。
令人驚訝的是,當初迪斯尼公司內部曾經出現過可觀的阻力,認為根本沒必要構建這樣一套系統。很多管理人員、甚至可以說是大多數管理人員都投下了反對票。現在想想這樣的反應的確有些奇怪,特別是考慮到魔法腕帶完全就是利園利民的一項創舉。
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我們身邊的世界也會變成一個規模更大的迪斯尼樂園。在這里,我們能夠享受到更加順暢且便利的生活方式。雖然這樣的結果無論如何都會出現,但智能手表的誕生無疑會讓它降臨得更快。
蘋果怎樣在這一方向上做得更好
盡管蘋果公司已經在盡可能推動這一發展趨勢,但我認為他們還能夠在幫助開發人員方面做得更多。下面是我個人給出的幾項建議:
將Siri向應用程序開放。在手表上使用Siri語音服務確實能夠帶來***的使用體驗。但如果能讓應用程序通過Siri實現功能擴展,那么語音控制機制的加入無疑將令開發人員擁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這樣的效果在手機可以說是錦上添花,但從手表的角度看卻可以說是不可或缺。
室內定位。我們真的希望能在室內環境下擁有谷歌街景以及谷歌地圖等服務。但目前我們仍然無法引導使用者在室內順利到達目的地,因為我們既沒有室內地圖、也沒有室內“GPS”。為了填補這一空白,我們需要打造出能夠在室內擁有等同于室外環境使用效果相媲美的應用程序。
將應用程序作為服務容器。蘋果公司利用應用程序作為可開發單元,但應用程序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作為單一程序存在了。它們開始以大量組件作為構建基礎。一款應用當中可能包含有手表擴展、AirDrop支持、提供共享擴展、照片擴展、鍵盤擴展、今日新聞部件、處理遠程通信以及其它種種元素。手機上的環境已經迎來了全面的有機發展,但這同時也讓程序變得更令人困擾也更難于開發。相信每一位開發過iOS應用的朋友都能理解,如今我們要想讓代碼運行在后臺或者在不同組件之間進行通信有多么困難。如果能夠將單一應用程序視為運行在手機上的服務,結果可能會更好。這類服務能夠提供API,且能夠通過統一化方式為應用程序內的所有組件所使用,包括發送通知、調用功能以及同步狀態等。
為應用程序連接體驗提供開放性標準。在對用于創建使用體驗的數據進行控制方面,蘋果公司顯然比谷歌更為保守且固執。因此在iOS平臺上,應用程序實際上屬于一個個孤島。如果能夠在不同應用程序彼此協同運作,同時提供一套無縫化使用體驗,那么結果肯定會好得多。我們的打車應用如果能和機場應用協同起來,對出行效率的提升絕對不言而喻。對于這樣的結果,相信用戶和開發人員都會表示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