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科大訊飛副總裁研究院院長胡郁:人工智能又一次站在浪潮之巔
原創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人工智能被再一次站在浪潮之巔。網絡上打著人工智能的單品不斷涌現,但大多都淪為玩具。人工智能的概念一次又一次被消費,然而什么是人工智能?如何擺脫玩具化的狀態?51CTO在GMIC大會上專訪科大訊飛副總裁、研究院院長胡郁,為大家解讀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背后的人才鏈條。
緣何又一次站在浪潮之巔?
如果從1956年夏天麥卡賽、羅切斯特的聚會算起人工智能的概念提出已經快一個甲子的時間。1997年“笨重的”深藍打敗國際象棋大師人工智能第一次站在浪潮之巔。而后幾經波折,隨著近年來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發展,以及打著人工智能旗號的單品不斷涌入市場,人工智能這一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
科大訊飛副總裁研究院院長胡郁認為,人工智能一下火起來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核心算法的提升,其中以深度學習為代表基于統計模型的整體突破。深度神經網絡(DNN)和遞歸神經網絡(RNN)可以很好的提升圖像和語音識別的核心算法。
第二是大數據的發展與應用。現在的人工智能很多方面基于統計模型,而統計模型最需要的就是來自現實環境的數據,在以往的實驗室環境下很難收集到足夠多的樣本。隨著大數據的發展,數據量更大、更多維、覆蓋面更廣。
第三應是用模式的建立,相比于原來的實驗室環境,現在的研究技術、產品、應用、終端用戶都被串聯在一個完整的鏈條之上,形成了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智能應用的閉環生態,讓每個用戶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便利的同時成為數據的貢獻者和經驗的分享者。
核心算法、大數據、應用模式的建立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
人工智能的三部分
人工智能主要分為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感知智能包括語音識別、手寫識別、圖像識別。
認知智包括的語言理解、知識表示、聯想推理和自主學習四個方面。
胡郁坦言說:“相比于感知智能,認知智能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能力,是當前需要突破的難關與我們還有一段距離。”
實現路徑
通過模仿人腦的生理原理來實現人工智能,這個議題在人工智能概念提出之初就被廣泛討論。無論是麥卡洛還是圖靈甚至是著名數學家馮·諾依曼都在這條路上進行過探索,最后礙于當時環都沒有成功。
即使現在業界也依然為此爭論不休。對于是否可以成功,我們不做討論。但從產業的角度來看似乎不太可行。
胡郁在采訪中也同樣認為:“國際上也對模擬人腦來實現人工智能有過嚴肅的討論,但不適合當前產業界急需的突破。歐盟的HBP和美國的人腦計劃,更多的是針對醫學方面的應用而非人工智能。”
在傳統的思維中,人工智能需要一個龐大的數據庫,然后再進行推理應用。隨著大數據和神經網絡的發展,現在大家習慣用連續的概率統計方法,通過一種數學的關系來描述詞語之間的含義。
目前谷歌、微軟都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想在新的體系下找到新的方式。如果在幾年之內解決了知識表達問題,那么自然理解、邏輯推理也就迎刃而解這樣機器就可以自己學習了。
春節期間山東大漢和安吉星的對話視頻在網上瘋傳,當司機糾正了所說的號碼但安吉星依然自說自話,并沒有理會用戶所反饋的信息。
胡郁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實驗室的我行我素,在實際應用中在存在很大的問題。如果機器了解關于這個司機的反饋信息并進行模型思考,這樣的錯誤就不會發生,但系統沒有學習到這些信息。之前的系統建設沒有這樣的環境,而現在的思路是轉變——開始這個系統不聰明,但通過可以觀察用戶的反饋,從中提取信息,包括用戶對系統的評價等等從而逐步變得聰明,這需要新思路和新方法來解決。研究這種方法是一個系統科學,每一個點的實現都需要一個團隊。必須掌握最先進的技術,把一個問題定義成一個可解決工程和科學問題,還要想出算法優化它。這需要一個完整的團隊,有學生做高風險嘗試,還要有研究人員把可行的方案做起來。整個鏈條上需要這樣的人來組合。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讓機器具有認知智能才有可能實現。”
AI威脅論
每一項新技術的應用都會出現威脅論,就像伴隨大數據出現的隱私威脅論,我們在出賣一部分的隱私的同時得到了更好的服務,和樂不為呢?
伴隨著人工智能出現的AI威脅論看起來更加虛無縹緲,比如人工智能毀滅人類……
胡郁認為:那都是有錢有閑人的事情。即便人工智能技術得到了突破,機器也不會有自己的意識情感,也不會考慮到危害還是不危害人的情況。可是我們現在連它最基本的認知、知識掌握還沒解決,威脅何從談起?從科學家嚴謹的角度來看,十年之內能不能解決還不確定。因此,我們應逐步推進,根據現在的技術水平反過來設計我的產品,多去考慮一下在現在技術情況下,我們的產品可以解決大家什么問題。
技術還沒有實現,就來討論其威脅,多少有些危言聳聽。與其本末倒置的思考威脅,不如思考對于人工智能目前我們需要什么?
人才戰略
如同上文所介紹,人工智能是一個需要大量專家和頂尖人才深耕的領域,可以看到,谷歌、百度在人才爭奪方面已經是頭破血流,無論是業內元老級的專家、還是優秀的畢業生、甚至是初具規模的團隊,全不惜重金引入。然而在人才方面胡郁、科大訊飛卻有著不同的做法。
胡郁表示人才分為三種,一種是高瞻遠矚的高校項目負責人,第二是優秀的畢業生,第三是進入科大訊飛研究院的高端人才。高校老師和行業專家負責為優秀的學生指明方向,學生在科大訊飛的幫助下進行一些高風險性的嘗試,最終公司人員生產出低風險、高穩定性的產品。
在國際化的人才戰略方面,胡郁提到:“科大訊飛通過三個途徑實現人才的國際化。第一,找到國際上領域內最好的專家予以指導。例如貝爾實驗室的語音組在聲學技術、聲學建模和解碼算法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強的,科大訊飛與當時的負責人是李錦輝教授很早就建立了聯系。第二,把人派到國際知名研究機構中去,他們一定是既懂公司的需求,又能接觸到世界最先進的東西。第三,積極進行國際交流,一定要參加這個領域的專業會議,在這些會議上真正看到人工智能核心的東西,比如真正解決智能難題的重點算法等。”
人工智能領域不存在競爭關系
一般人會認為,在國內的人工智能領域百度是科大訊飛是最大的競爭對手,但胡郁認為:“訊飛和百度不是競爭關系,而是合作關系,要共同推進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工業界落地進展。沒有任何公司會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競爭,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的良性的發展,真正的競爭會落在行業層面。”
胡郁希望在中國做人工智能的公司越來越多,這樣人才也越來越聚集。但是對于當前中國信息產業領域的人工智能公司,大家需要一起發出更大的聲音,向政府或者是廣大用戶正確的闡述當前工業界可以實現人工智能的目標和路徑,這對于培育整個市場是有好處的,可以把整個大的勢頭建立起來,對于中國這個領域上的國際地位也非常重要。
希冀
當記者問到:“十年之后您希望大家給科大訊飛一個標簽是什么?”時,胡郁說到:“我覺得應該是靠技術創新來獲得用戶價值和市場價值這么一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