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開放的物聯網有意義嗎?
在一個高度連接的世界里,各種設備可以更智能、更高效地使用傳感器的數據,以便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防范或至少能夠發現問題,優化設備自身、工作負載的性能,甚至可以提高個人健康水平——這就是物聯網(IoT)為我們描繪的遠景。
這的確是一幅美妙的遠景,然而,盡管去年以來出現了大量的炒作,但物聯網卻并不存在——或許根本不應該存在。
因為越來越明顯的一點是,所謂的物聯網其實就是早已存在了十年或更長時間的自動化技術和機器對機器(M2M)技術的另一種說法而已。而物聯網的其他內容不過是一組專利的家用自動化技術而已,這些技術只能解決一些很瑣碎的需求,并可能因為安全性差而實際損害了眾多的家庭。
我們為何不需要彼此互聯
假如物聯網真的不存在,那將是件好事情。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的東西彼此聯通,它們也會影響到彼此的行為。當居心不良的人利用看不見的入口入侵時,我們就會處于極度的危險之中。這一點只要看看黑客和釣魚者怎么利用聯網的計算機來做肉雞就明白了。
如果等到他們把建筑物的鍋爐變成炸彈,輕松打開房門和車庫門,隨意開啟數據中心的自動噴淋裝置,讓無人駕駛汽車撞車或者干脆開不動的時候,那就為時已晚了。
我不喜歡危言聳聽,但安全實際上還不是IoT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更大的挑戰涉及復雜的多對多工作流以及技術集成。這還沒提到用戶體驗問題。)它只是說明,一個真正開放的物聯網是一個有問題的想法。
今天的物聯網就是昨天傳統的機器自動化
這就是為什么盡管大家都在談論物聯網,但實際發生的情形卻完全不同:大量孤立的、專利的系統都在使用廉價的傳感器、廉價的計算,以及越來越廉價的通信工具。
前不久,我參加了在芝加哥郊區舉辦的一次北美物聯網會議,這種想法對我來說就越來越清晰了。我還曾參加過在硅谷舉辦的一次IoT會議,那里面差不多全都充斥著一些愚蠢的點子,比如帶攝像頭的無線餐盤,可以識別你吃的食物,然后計算卡路里告訴你怎么節食減肥。(其實,使用更小的盤子就是一種更簡單更可靠的解決方案。)
而在芝加哥郊區的物聯網會議,我看到了不少務實的想法,比如綜合使用傳感器、計算和連接來管理建筑物的暖通系統,診斷飛機發動機的性能,根據天氣和土壤質量調節耕作模式,在運輸過程中跟蹤易腐物品的狀況,評估工業設備的初期故障,根據供應的可用性和缺陷率來管理生產線,等等。
然而我所寫的這些用例在十年前的各類技術出版物中早就有了。那個時候我們不會稱其為物聯網。
這些例子的確有效而且有用,但并非什么新概念。新的只是它們比十年前更便宜、更易使用,所以才獲得了更為廣泛的用途。
我們現在有了廣泛部署的蜂窩網絡和本地無線網絡,速度也很不錯。有了更便宜的云計算[注]服務可以做更多的交易數據處理和存儲。有了各種廣泛使用的客戶端設備(iPhone、iPad和其他安卓設備),可以隨身控制各種近乎通用的系統。
雖然我們還沒有通用的API和協議,但已經可以看到幾個引力中心出現了:例如蘋果的HomeKit、AllSeen工業聯盟、開放互聯工業聯盟,也許還要算谷歌的Thread and Works with Nest協議。
用于專門目的的專業網絡
我們已經和將要繼續構建的并不是一個物聯網,而是大量獨立的、用于專門目的的網絡。
這種做法實際上很好(+本站微信networkworldweixin),因為它允許我們優化工作流、安全以及技術堆棧。而所謂通用的技術堆棧,以至于通用的工作流設計語言則是不現實的,任何自稱為通用的東西結果都會令人失望。
舉例來說,雖然把一些家用設備——恒溫器、壁爐、煙霧探測器或自動噴淋滅火裝置、門鎖、安全攝像頭、報警/入室檢測系統,或者娛樂系統——彼此連接起來是很有用,但若要將這些設備集合與其他的設備集合彼此連接起來就毫無意義了。頂多可連接智能手機、平板和電腦作為通用的控制設備——而且最好每個物聯網設備集合的控制臺是相互分離的。
而在商用和工業用環境中,這樣的分離尤為必要。你或許還記得前不久的幾則報道,說飛行Wi-Fi如何可用來控制航空電子系統以摧毀飛機。這種情況也只有當所有設備都在同一個網絡中連接時才有可能,所以用同一個網絡連接所有的東西時非常愚蠢的。而物聯網恰恰意味著一個網絡,而我們所需要的和想要的卻是多個網絡。
在某些情形下,分離的VLAN就足夠了。而在其他情形下,你可能還需要分離的物理網絡,甚至需要不同的連網技術——Nest Protect煙霧探測器之所以通過專利的Weave網狀網絡協議而非Wi-Fi連接是有充分理由的。一旦Wi-Fi宕掉,這些探測器仍舊可以在探測到煙霧或一氧化碳時進行通信——而Wi-Fi設備就不能用在Weave上。因此,這種網絡的分離在工業和商業環境中十分重要。
這還僅僅是在網絡端。要是再考慮設備的API,它們不僅能交換數據,還可交換功能。但是誰會想讓洗衣機發出立體聲呢?用立體聲告訴你衣服已經甩干了?也許吧,但這都是些毫無意義的功能。究竟有多少此類需求需要得到絕大多數設備的支持呢?需求越多,開發可支持的設備就越困難,而且維修起來也會很困難。
本文有關復雜性和弱論證的結論是:我們將會看到IoT設備在邏輯上會組成相對小的集合群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廠商希望“擁有”自己的客戶群,也會有助于IoT集合變小。
將物聯網的功能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要比一個“開放的物聯網”更有意義——這也就是為何在現實世界中(無論是家庭還是工業)總是會出現職能分割的原因。它不能再叫做物聯網,但卻更合乎情理。(波波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