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讀者相信HTML5拯救傳統媒體
移動互聯來勢洶洶,如何順應這一大勢并在其中尋找到新的機會和突破點,各行各業都在試,也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被動轉型總是艱難的,尤其是在起步階段,傳統媒體就是其中的典型。本想利用原生應用完成向移動互聯媒體過渡的他們大都栽了跟頭,面對原生應用的深水區,眾多媒體不再執著,它們試圖換一條路,尤其是這一次,HTML5讓他們似乎看到了希望。
以《金融時報》為例,在Apple修訂新的下載分成計劃之時,《金融時報》(FinancialTimes)的iOSApp因為雙方無法達成協議而最終在中國大陸以外的AppStore下架。《金融時報》隨后轉向了WebApp,并在這一領域徹底擺脫了推廣和應用內付費遇到的困難。上線不到半年,《金融時報》的WebApp已經突破百萬用戶。就在一周前,《金融時報》還推出了基于最近HTML5技術的新版WebApp。
使用HTML5的WebApp不必安裝,不同平臺用瀏覽器可獲得統一的體驗,而且同樣能呈現多媒體內容,因此國內四大門戶和《金融時報》等已對網站移動版HTML5化。國內瀏覽器產商也在提供更多HTML5特性支持。那么,HTML5真的能拯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統媒體嗎?有關這一問題,我們在上周五通過微信征集了大家的意見,并調查了大家平時都用什么方式在移動端閱讀新聞,一起來看看大家怎么說。
總體來說,對HTML5能在移動互聯的浪潮中拯救傳統媒體這一觀點,大家是比較認同的。在我們收到的747份有效、不胡鬧的微信回復中,有540位讀者認同HTML5能夠拯救傳統媒體,占到了有效回答的72%。還有207位讀者不認為HTML5是傳統媒體突圍的關鍵,占到了有效回答的28%。
細分下來,在認為HTML5能夠拯救傳統媒體的540位讀者中,很可惜有261位讀者只表明了能的態度卻并沒有回答我們的第二個問題,即自己喜歡用什么方式在移動端看新聞,不過依然感謝他們的參與。剩下的279名讀者都各自給出了自己在移動端看新聞的選擇。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大家對閱讀新聞方式的選擇竟然如此的均衡(支持多選)。有111位讀者選擇了官方客戶端,占到了19%;有108位讀者選擇了訂閱客戶端,占到了18%;還有105位讀者選擇了瀏覽器閱讀新聞,占到了18%。三種方式齊頭并進說明了用戶選擇較均衡,市場比較豐富。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說明了目前的移動新聞市場顯得有些過于“和諧”,缺乏一種強有力的明星產品或者明星技術的刺激與推動,市場再分配的空間仍待開發。那么,HTML5會是未來的明星技術嗎,至少這540位讀者給予了肯定的答復,或許他們也感受到了市場過于“和諧”的問題。
有人贊成就自然有人反對,正如之前提到的,有207位讀者并不認為HTML5技術是傳統媒體的救世主。同樣也很可惜,有69位讀者沒有回答第二個問題,在這里依然表示感謝。在那些回答了第二個問題的138位讀者中,大家對閱讀新聞方式的選擇就沒有剛剛那么“和諧”了,不同方式間的差距比較明顯。大家采用最多的是像Zaker這樣的訂閱客戶端,有81個人選擇,占到了38%;其次是官方客戶端,有42位讀者選擇,占到了20%;而瀏覽器只有21位讀者選擇,僅僅占到了10%。我們發現,這些不認為HTML5能拯救傳統媒體的讀者中,包括那些沒回答第二問的人在內有近四成的人是采用訂閱客戶端閱讀新聞的,這似乎也說明了為什么他們會在***問中選擇“不能”。目前,HTML5的應用方向主要還是各大媒體用以開發自家的WebApp,而采用訂閱客戶端的人往往對只來自一個源頭的新聞閱讀方式是不熱衷的,這就包括媒體的官方WebApp,自然他們也就不認為HTML5能拯救傳統媒體了。
無論是贊成也好反對也罷,其實大家說的都沒有錯,因為離真正對HTML5與傳統媒體的關系下一個準確的結論還為時尚早,在此之前我們當然能有各種各樣的猜測。只不過如果讓小編選的話,小編還是會選擇“能”。為什么?簡單的來說就是“需要”二字,傳統媒體需要在原生應用之外有新的選擇,用戶需要能徹底征服他們的優質新聞體驗,HTML5在Web平臺上各種優秀的技術需要一個用武之地,而移動互聯的浪潮也需要HTML5來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