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將在2015年掀起智能硬件新熱潮
譯文萬眾矚目的Apple Watch雖然不會出現在CES 2015展會的現場,但其給業界帶來的深遠影響已經在此次亮相的眾多智能手表以及可穿戴式設備當中顯露無遺。
圖片來源: 蘋果公司
員工生產力提升與相關應用程序構建起積極發展前景,足以吸引眾多客戶加入進來。
就在本周召開的國際CES展會之上,超過五百家技術供應商齊聚一堂、共同展示其風格各異的多種可穿戴式計算設備。
CES官方網站列出的正式參展廠商共有569家,其中一部分著力推廣嵌入在衣服與鞋子當中的計算芯片,另一些則在現有基礎之上對可穿戴式計算配件進行了改進與升級。各供應商還打造出眾多已經可投入商業市場的智能手表與智能眼鏡。除此之外,也有部分企業展示了如何通過將個人數據同云體系中龐大數據集相耦合來進一步提高可穿戴式設備的智能化水平。
鑒于現代技術方案的正常普及流程,約有九成左右的廠商會在未來三年之內徹底消失或者放棄在可穿戴式設備領域的嘗試,并轉而在下一場表現出重大革命性意義的技術對抗當中一展身手。
但這并不意味著可穿戴式計算也將一并消失。即使本次CES的參展廠商當中只有約一成繼續堅持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這也意味著最終將有超過五十家企業繼續活躍在可穿戴式計算市場的第一線。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還將有更多新鮮血液注入到這個行業當中。
本屆CES 2015大會所展示的重點,在于可穿戴式技術——特別是智能手表——將如何在生產力領域大放異彩。
“可穿戴式技術方面的需求要比大家想象中的更為強烈,”Forrester公司分析師J.P. Gownder在去年十二月寫給各市場營銷官的一篇文章當中提到。“除了圍繞可穿戴式方案爆發的炒作——也包括反對可穿戴式方案的言論——已經有明確的數據顯示,個人與企業對于可穿戴式產品擁有相當驚人的實際需要。”
自從在去年的CES大會上初次亮相以來,智能手表在這段時間當中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三星公司已經推出了五款不同機型,其中包括新近發布的售價350美元的Gear S智能手表,其配備2英寸曲面顯示屏并且支持通過各類無線網絡實現語音呼叫。在此之前,谷歌公司的Android Wear操作系統則現身于Moto 360智能手表與LG G Watch之上。微軟公司也拿出了自己的Smart Band,一類以健康狀況為核心關注對象的智能手表產品。除此之外,英特爾方面最近設計制造的MICA是一款售價為495美元的寶石鑲嵌智能手鐲,其能夠在無需接入智能手機的前提下通過3G AT&T蜂窩數據網絡實現自身功能。
Apple Watch: 關注與追蹤的焦點所在
在這一領域,蘋果無疑是最值得關注與追蹤的最大巨頭,其已經宣布將于2015年年內發布Apple Watch——很可能就在第二季度。盡管蘋果公司并不會在本屆CES展會上正式展示這款產品,但其市場主導地位可以說毋庸置疑。最近投資方在博客上的討論焦點在于,蘋果公司能否在今年、也就是Apple Watch上市的第一年獲得理想的產品銷售態勢——目前最低銷量預測為300萬塊,最高則達到3000萬塊。
考慮到蘋果公司憑借iPhone與iPad兩款產品所取得的巨大成功,Apple Watch必然會成為2015年內最具關注價值的技術產品。
如果蘋果能夠在2015年年內售出3000萬塊Apple Watch,那就意味著其將在Gartner所作出的2015年全年4000萬塊的全球智能手表銷售總量當中占據75%份額。不過目前對于Apple Watch以及其它智能手表銷售狀況的預測都還只是紙上談兵:研究機構FutureSource就相對比較保守,認為2015年年內全球智能手表銷量總數在2000萬塊左右——只相當于Gartner預測數量的一半。除此之外,Gartner認為2014年年內智能手表的銷量為1000萬塊,而這一數字在2016年則將上升為6000萬塊。
盡管已經贏得了廣泛關注,但仍有一部分頑固的技術人員對于智能手表以及其它可穿戴式技術產品的實際意義表示懷疑。他們指出,行業分析師的預測與實際情況差異很大,并將此作為其論斷的主要證據。另有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智能手表確實擁有可觀的實際價值——可能遠高于目前人們的猜想——但在短期內卻不會成為現實。除了在普通消費者群體當中的推廣,智能手表還將成為企業員工尋求更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助力,同時也會推動企業中的營銷管理者設計出更為出色的智能手表應用、從而提升自身在客戶心目中的形象。
就在去年,智能手表開始在時尚品位方面不斷提升、原本的笨拙缺點則逐步得到克服。除此之外,企業中的高層管理人員能夠利用它快速獲取關于重要電子郵件或者來電的提醒,而用不著再費力將智能手機人口袋、錢包或者公文箱中摸索出來。也有人認為智能手表在發展過程中將變得更加智能、更為強大也愈發便捷,如同尋呼機般及時向醫生提醒病人的緊急狀況或者幫助經紀人立即掌握主要股票市場的突發性變化。
到2015年及之后,客戶們將發現自身對于由此類設備提供的智能化功能的迫切需要,而這方面產品將擁有更出色的外觀設計以及低于300美元的平均售價。“幾乎一切工具都能夠囊括于其中,而決定這一目標能否成為現實的、正是針對可穿戴式硬件所打造出的軟件與應用程序,”IDC公司分析師Ramon Llamas表示。
在過去一年中,此間最大的推動力就是數十款不同健康手環產品的持續銷售,其中包括由FitBit與Jawbone打造的相關方案。一部分智能手環配備GPS追蹤以及用于同智能手機對接的藍牙機制,從而實現除鍛煉成果與用戶健康狀況監控之外的其它功能——例如心跳與睡眠狀況。面向健康領域的可穿戴式設備有望在同智能手表以及其它智能設備內置功能相對接之外,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10%將成為關鍵性比例
在2014年的調查當中,Forrester公司發現總計4556位成年美國受訪對象當中,有10%表示已經開始利用可穿戴式設備追蹤自己的日常活動。從傳統角度看,10%正是決定一款產品能否在未來發展當中實現廣泛普及的重要閾值。盡管谷歌眼鏡仍被普遍視為實驗性產品,但“隨著2015年的到來,可穿戴式設備將實現全面起飛,”Forrester分析公司的Gownder表示。“人們對于可穿戴式設備的興起抱有深厚興趣,同時也已經厭倦了將智能手機從口袋里掏出這種乏味的信息獲取方式。”
由于蘋果公司多年來通過以往產品積累起的良好聲譽,相信他們在進軍任何領域的道路上都能夠因此獲得助力。“我們絕對相信蘋果的Apple Watch將成為整個可穿戴式設備業界的標桿,”Gownder指出。
“早在iPhone之前就出現過智能手機,iPad也絕不是世界上的第一款平板設備,但蘋果拿出的產品方案充分展示了如何向消費者推廣新型技術成果、也啟發了我們什么樣的技術才是足以支撐起整個產業的立足根本,”Gownder表示。“蘋果公司將在2015年掀起新的熱潮,并把這十二個月變為可穿戴式產品市場蓬勃發展的新紀元與分水嶺。”
相對于大多數分析人士,Gownder對于此次在CES展會上亮相的各類可穿戴式產品表現出更為包容的態勢,坦言稱其中約八成都將徹底失敗——是的,至少比同行們口中的“九成要失敗”更好聽一點。不過從長遠角度看,這些失敗其實可以說無足輕重。當互聯網經濟剛剛興起起,Pets.com以及其它很多網站同樣沒能獲得成功,但這并不代表著市場上不再有可靠的供應商、也不代表整個產業會因此陷入崩潰。“就可穿戴式技術而言,這是一塊專為創新活動準備的理想舞臺,”他解釋稱。
三星公司的Gear S智能手表。
可穿戴產品市場背后另有一部分供應商,以智能手表制造商Pebble為代表的此類初創企業往往通過Kickstarter等眾籌網站從一大批小型投資方手中獲取早期發展資本,而這也給金融活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Gownder指出。除此之外,包括傳感器在內的各類智能手表及其它可穿戴式設備組件在生產成本方面也確實不高。相信這些初創企業當中最為出色的選手將被大型廠商所吞并,正如英特爾于去年三月收購健康追蹤手環產品廠商Basis Sience公司那樣。
給員工與市場營銷應用帶來的影響
企業在可穿戴式技術方面的投入預計將帶來明確的回報,而這種回報主要體現在運營效率與幫助改善客戶體驗方面,Gownder指出。他還列舉了一系列關于企業測試或者部署此類方案的實例,其中包括澳大利亞采礦及建筑企業Thiess公司所采取的獨特實施途徑。
Thiess公司嘗試了多種可穿戴式設備,例如利用Amiigo主動追蹤腕帶對其現場員工的血液含氧量、體表溫度以及活動軌跡進行追蹤,從而了解他們是否已經受到活動于澳大利亞內陸地區的內陸太攀毒蛇所攻擊。(Gownder還在其個人演講當中提到了這一案例。)這家企業能夠將員工數據等信息以實時方式進行集中監控,從而為受傷的工人提供緊急處置方案。
智能手表在移動支付領域同樣充當著理想的候選實現者角色,而且蘋果公司已經明確表示將在配備有NFC的Apple Watch當中引入相關功能。在英國,Barclaycard公司為客戶提供的bPay腕帶能夠用于進行便捷的小額支付,例如在地鐵站中購買車票或者在南安普普球場的足球比賽當中購買食品與飲料,Gownder表示。
維珍航空公司也在倫敦希思羅機場評估了智能手表以及谷歌眼鏡能夠為其面向高級客戶提供服務方面起到的實際作用,Gownder指出。谷歌眼鏡允許服務代表始終與客戶保持交流,而智能手表卻要求代表低頭觀看——這有可能讓客戶感覺自己受到了忽視。
另一種有趣的可能性在于由智能手表提供的觸覺技術,即通過智能手機及其它設備通過振動發出觸覺提醒,從而幫助客戶順利穿過百貨商店或者購物商場抵達自己要找的商鋪或者其它特定位置。一次振作表示用戶需要左轉,兩次振動則表示右轉,三次振動意味著用戶應該在此停步。觸覺技術也能夠以類似的方式在鞋子與衣物上找到用武之地。
Gownder提到的另一個市場營銷實例在于防曬霜廠商妮維雅,該公司在巴西發售了一款可穿戴式追蹤帶。它能夠被夾在時尚雜志當中并在需要使用時覆蓋在孩子的手腕上,同時配合對應的手機應用程序,家長就可以隨時掌握孩子當前的活動環境是否走出了預設的可接受陽光照射強度范疇。
Apple Watch當中另一大極具吸引力的營銷舉措在于其Digital Touch功能,它允許佩戴者將他或者她的心跳頻率與其他人分享。當客戶分享自己的心跳頻率時,他們同時能夠獲得其它個性化的響應信息,與當前心跳狀況的相關提示以及隱藏在心跳之下的情緒起伏。但這項技術到底是真的能夠奏效、還是僅僅作為宣傳噱頭存在,我們仍然無從得知。
“要想為此類技術方案構建起令人矚目的輝煌營銷時代,最重要的是為其塑造文化工程——而這一點只有正確的品牌才能夠實現,”Gownder表示。
可穿戴式設備的短板:隱私與安全
谷歌眼鏡已經由于人們對于隱私問題的擔憂而受到批評。舉例來說,用戶在攝取其他人的圖像時,當事者往往并不知情。而在智能手表與其它監控設備方面,員工很可能也會對于雇主全天候的追蹤感到反感——即使是出于安全性的考量。
十年之前當GPS追蹤設備在汽車上逐步鋪開時,也有一部分員工對此抱有微詞,不過時至今日這樣的反對之聲幾乎已經徹底消失了。
在澳大利亞Thiess公司以及其它一些企業的實際案例當中,“方案的主要目標并非追蹤員工的位置,而是保證企業方面有能力快速獲取現場信息,”Gownder指出。“企業當然需要以審慎的態度處理此事,但只要其出發點是正確的,相信不會引發員工們強烈的抵觸情緒。”
當GPS追蹤機制開始出現在卡車車隊當中時,其目標在于確保司機們確切遵循既定路線前進,這一點與智能手表對員工們的監控訴求有所區別——至少目前來看是如此,他強調稱。
企業管理者對于引入智能手表與可穿戴式設備方面抱有的最大擔憂并非對員工進行過度追蹤,Llamas表示。真正的難題在于由這些員工生成、并會被發送至云端或者企業服務器的數據是否能夠得到安全保障。盡管將可穿戴式設備與智能手機相對接似乎已經可以通過VPN或者其它途徑提供所有網絡安全防御機制,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漏洞。如果設備通信能夠直接通過蜂窩無線網絡而非經由智能手機實現,那么潛在的安全漏洞可能會更多。
“黑客們將把可穿戴式設備作為理想的攻擊目標,”Llamas表示。“設想一下,他們能夠借此輕松收集到與用戶活動、當前位置甚至是員工通過設備攝像頭觀看到的視頻信息,這實在有些可怕。通過入侵此類數據,黑客將能夠直接觀看用戶輸入密碼的過程,并借此幫助自己獲取大量非法所得。”
換句話來說,智能手表與其它可穿戴式設備很可能會為硬件、軟件、應用程序甚至是安全解決方案供應商開辟出新的、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而這一切目前才剛剛起步,而CES展會則給全世界帶來了窺探未來發展前景的窗口。
英文原文:http://www.computerworld.com/article/2862098/big-smartwatch-push-at-ces-anticipates-apples-entry-later-in-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