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奪食:微信電話本和運營商的那些事
原創這兩天朋友圈被一條信息刷屏了,跟剛過去的雙十一無關,跟APEC無關。僅僅11個字:用微信電話本打電話,免費!
不得不說,微信團隊的公關很精確的把握了兩個字免費。在互聯網時代,免費似乎可以成為***的噱頭。其實微信免費通話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如果不用電話本,那么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微信視頻通話把攝像頭關了。當然這種對網絡要求比較高。
當年微信上市,短信逐漸凋敝,至少筆者很久沒發過短信了。這次出現的微信有再一次顛覆傳統通話模式的趨勢,然而事實真是如此么?
VOIP與微信電話本
簡單的說就是給手機的通訊錄,短信和語音功能加上一個外殼。如果對方在線,那么就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通話,如果不在可以轉為留言或者正常的語音通話。而且不會窺探用戶隱私,因為用戶的授權大部分都是在線下進行的。
首先這與VOIP電話不通,也繞開了政策的限制。目前我國是不允許VOIP的,因此中國電信的易信,中國移動的jego,都只支持國外的“網絡to電話”,而不支持國內。例如,可以在國外通過易信免費撥打國內的電話,但國內用戶看到是一個浙江的固話撥打的。但微信電話本不同。微信電話本的模式如下:
如果用戶微信在線,則走網絡通道,如果微信好友不在線,則可語音留言,另隨時可 以將網絡電話轉為普通電話模式。在網絡通道模式,用戶需要支付的是流量費,如果用戶是通過WIFI上網的,甚至可以“免費”。如果通話是由普通電話完成, 用戶則按原來的套餐向運營商繳費。也就是說,并未出現“網絡to電話”的通話模式(當然如果政策允許,也可開通),這和一些打擦邊球的VOIP不同。
通話接口
筆者唆使了幾個朋友使用微信電話本發現沒有手機的來電界面,只是在手機通知欄里彈出一條通知。很不方便。
對于這個問題筆者特意咨詢了一下,因為沒有購買運營商的接口,所以沒有來電的界面。向我們平時用的IP電話之類的,都是向運營商購買了接口。微信這種單純的架設服務器和建立APP是不會有專屬的通話界面。
而且如果版本沒有更新到***的話,有的時候無法進行免費通話。這讓筆者這種不到軟件強制我更新,我就不更新的用戶很苦惱。
電話本意義何在
微信電話本,對騰訊的意義主要在于:***是盡快搶占移動互聯網的入口,二是提高了微信對用戶的黏性。
對三大商來說,微信電話本確實會把一部分普通電話轉變為“網絡to網絡”的互聯網電話,將語音轉變為了流量。這就象微信對短信一樣,實現了對部分語音通話的OTT。
當然網絡運營商會得到流量收入,但WIFI大量使用,流量并不一定由移動服務提供商獲得,甚至是和固網寬帶一起包月收費。即使基礎運營商能收到流量費,但是流量能否如同運營商預期的一樣,來彌補語音和短信所帶來的下滑?
對立面
微信免費,短信收費。微信電話本免費,傳統電話收費。這樣大家總是把微信和運營商放到對立面,之前幾次微信宕機,甚至還有謠言說是運營商干的,簡直可笑。而這次騰訊一分錢沒花實現了超大面基的裝機,被理解成對運營商的挑釁,甚至出現了運營商封殺微信的傳聞,簡直就是徹徹底底的的誤讀。
這點錢不夠看
微信電話本通過Wifi、3G、4G網絡撥打電話也就是VoIP。在這個領域內最成功的品牌叫Skype,全球擁有三億的用戶,而騰訊則是對近6億的微信用戶進行裝機。看起來似乎對運營商的沖擊無比強大,接著就要傳出某運營商封殺微信電話本的消息,底下罵聲一片,運營商再次躺槍。
在微信電話本推出之前,微信、QQ的手機應用中已經擁有語音電話功能,此次微信電話本將語音作為獨立業務,操作更為便捷,且關聯了通訊錄、微信好友,擁有6億微信用戶基礎。
在這些應用的影響下,用戶的通話時長逐漸減少。以中國移動為例,2011年至2013年,用戶MOU(平均每戶每月通話時長)分別為525分鐘、512分鐘、486分鐘,而對應的話音收入則分別為3640億、3680億、3556億,收入遞減。
一位中國移動人士笑稱:“每年減少的收入也就100多億。這種變量放在運營商幾千億的盤子里,根本感覺不到。OTT的沖擊其實沒有外界炒作的那么兇猛。”
其實早在微信出現的那一年,中移動短信使用量***下滑,其全年短信使用量從7445億條降低至7341億條。這一年,中國移動曾嘗試向微信采取收費策略,由此爆發了“微信收費”事 件,并引發業內持續數月的討論。但最終,“微信收費”不了了之。這一年,中移動短信收入從442億減至413億。同樣,“只少了29億,其實感覺不到。”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2013年,中國移動短信+話音收入累計減少163億,但其移動數據流量業務收入則增長了388億,從665億增至1053億。流量收入的增長彌補了傳統收入的漏洞。
中國移動系統支撐部副總經理寧宇在其微信中如是評論:“騰訊推出微信電話本,早在意料之中。流量取代語音是趨勢,別人不做,運營商也會自己做。”運營商需要關心的是:長期考慮,流量業務的增長是否能跑贏傳統業務的下滑速度?
運營商就要束手就擒么?
運營商每年投入上千億,來建立維護網絡,而微信只需要開發一個APP,架設好一個服務器,然后通知廣大用戶,我們可以打免費電話了。運營商花了那么多錢就只能當管道,無論怎么想這都是不合理的。雖然對微信電話本收費有可能如同微信一樣就不了了之,但是在偌大的利益面前束手就擒絕不是運營商的做法。如何應對?
其實中國移動2013年6月發布VoLTE技術白皮書,涵蓋TD-LTE網絡建設、終端、業務、用戶發展等方面所需的端到端主要技術要求。白皮書指出VoLTE成為全球語音主流方案,并且強調中國移動VoLTE的商用時間在2014年中。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發放TD-LTE三張牌照分別給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TD-LTE牌照的發放促進中國移動LTE時代整體業務布局,中國移動VoLTE商用迫在眉睫。
2014年2月,中國移動發布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書,重新定義4G時代的基礎通信服務,對2014年-2015年下一代融合通信技術提出相關要求,其中白皮書定義的“新通話”是以VoLTE為核心提升用戶通話質量和體驗。
運營商部署VoLTE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后期還要進行大量的測試和優化工作,以保障和提升QoS(Quality-of-Service,服務質量)標準。畢竟微信電話本在Wifi時通話質量低用戶可能會怪運營商的網不好,但是運營商一旦出現問題,不僅無法推卸責任而且還會引來罵聲一片。
小結
從目前來看,運營商部署VoLTE需要時間,微信電話本可以利用這個間隙來提升用戶粘度。而是否會成功就看三大運營商是否能夠迅速達成一致,形成統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