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第三次高教IT高峰
卓越睿新沒有趕上高教網絡建設的***次和第二次建設高峰,但該公司總經理李勇確認為,公司有機會把握住第三次機會。
錯過的機會
四川省卓越睿新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高校領域的IT渠道商,其經歷了高校信息化建設的三次高峰,只不過關注點與其他渠道稍有不同。
與全國其他區域高校信息化的建設節奏相仿,2002年,四川省內高校進入***次建設高峰,在此后的兩年間,陸續完成了校園網建設。而此時的卓越睿新,還是一家專注PC銷售的公司。李勇說:“單純的PC銷售,已經變得沒有一點技術含量,完全依靠人脈資源,而且利潤率極低。” 李勇算過一筆賬,一單千臺PC采購,單價5000元計算,總占用資金500萬元。銷售利潤在5~6%之間,有時還能拿到2%的項目返點,總利潤不過7%~8%,但這樣的項目從訂貨,到調試最快運轉周期為1.5~2個月,資金占用成本1.5%左右,稅金成本2%,算來算去,實在是不足以維持公司運營和發展。
沒錯過的機會
李勇決定改變生意模式,2006年,其與上海一家ISV合作,聯合推廣外語語音實訓室、多媒體錄播教室、網絡教學平臺、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等解決方案。
其實,2006年前后,全國高校已經進入第二個信息化建設高峰,全國的教育方案商都在忙著在基礎網絡上層搭建應用,數據中心、監控、無線、智慧校園等一大批項目上馬,四川也是如此。
“其實,卓越睿新在此時也并沒有進入第二次建設的主戰場,當時,我們的想法是從通用的市場,進入專業市場中,在細分領域尋找立足點,而全國能提供外語語音實訓室解決方案的企業不超過3家,相比PC市場,競爭環境肯定好很多。”李勇說。
當時,語言實訓室建設正處于市場建設高峰期,各大院校相繼開設了英語和其他小語種專業,大些的院校要建設10余個實訓室,小些的院校也要建設一兩間。每間實訓室投資金額在30萬~50萬之間。
這樣下來,雖然市場空間狹小,由于沒遇到過于激烈的競爭,卓越睿新很快在四川高校的信息化集成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李勇說:“開始專注于語言實訓室,之后轉向多媒體錄播教室、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通過此次轉型,卓越睿新在銷售團隊能力、項目把控力度等方面都有了明顯提升。”
抓住的機會
應該說,2006年~2012年期間,卓越睿新實現了快速成長,從產品渠道商,轉型為一家標準的教育行業系統集成商。
對于兩種模式的比較,李勇說:“PC銷售雖然利潤低,但每年都能與客戶保持持續緊密的合作,但實訓室的采購間隔較長,不容易與用戶保持很好的黏性。”正因如此,2012年前后,李勇又開始謀劃著進一步拓展市場
2012年,語音實訓室需求逐漸減少,市場中提供多媒體錄播教室、教育資源共享平臺解決方案的廠商也越來越多。而市場的另一端,智慧校園應用在不斷累加,而每增加一種應用,就多了一分對網絡資源的壓力,原有網絡已不堪重負。“實際就是車多了,路窄了。” 李勇說。
“我們在幫助用戶建設實訓室、多媒體錄播教室過程中,也涉及部分網絡建設。”也正是此時,卓越睿新開始與華為建立聯系,小規模銷售了華為的網絡和存儲產品。
2012年,卓越睿新開始考慮與華為正式簽約,“簽約前,我找朋友分析了兩三次,首先,網絡正面臨全面升級改造,從千兆網絡,升級到萬兆網絡,甚至十萬兆網絡。其次,華為雖然剛剛進入企業網市場,但已經具有足夠的品牌影響力。第三,與其他網絡品牌合作,必定得不到足夠的支持。”
一番分析,堅定了李勇與華為簽約的決心。應該說,此時卓越睿新正趕上高校信息化的第三次高峰,四川共有86家高校,幾所985高校,年IT投資在2000萬元以上,中小高校投資也在百萬元左右,而且從2011年以來,投資持續增加,甚至年增長幅度達到50%。
李勇認為,各級政府持續投資形成了高校的第三次IT建設高峰,而此輪高峰的技術含量更好,具有以下三個需求特點:其一,三網兩平臺的建設給網絡帶寬資源帶來持續壓力;其二,學校用戶正在推進行有線無線一體化網絡改造;其三,用戶希望網絡實現可運營、可管理。“華為的產品正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華為的產品是真正與用戶為中心,是在滿足用戶需求。我不能其他品牌不好,但他們的產品,更像是引導客戶需求。”
2013年,卓越睿新接觸了某高校有線無線一體化改造項目。用戶2006年由運營商代建無線網絡,而且三大運營商都在校園內建設了自己的網絡。“以前的模式是,運營商代建網絡,學生包月繳費使用網絡。但具體有多少人在使用,運營商收費多少,學校并不知道。”
初期,學校用戶對這種模式很有興趣,不用出資建設網絡,每年還能分成兩三百萬元運營費,即使網絡質量差強人意,有的地方沒有信號覆蓋,有些熱點地區的信號又形成了相互干擾,但看在省心的份上,用戶還是忍了。
而隨著使用成熟度的提高,教育用戶逐漸學會了算另一筆賬,其意識到,龐大的學生客戶群本身也是資源,而這些資源不能輕易讓給別人。“4萬名學生,每月幾十元包月上網費,其實一年的收入在千萬元以上,而不是現在的兩三百萬元。即使投入1000萬元自建無線網絡建設,一年內也可收回成本。”
“項目的關鍵是,要將無線有線的融合網絡變成一張可運營、可計費、可管理的網絡。”而在此方面,李勇容易華為的產品是“用大炮打蚊子”,“此前學校將網絡和用戶資源拱手讓人,也就是其他公司不能將網絡和運營管理相結合。在此方面,高校校園網不同于一般企業網,其與運營商網絡有相似之處,同樣存在可運營、可計費、可管理方面的需求。而華為在此方面,有二十余年為運營商服務經驗。”
卓越睿新向客戶推薦使用華為有線、無線一體化解決方案,同時融合華為BRAS運營計費系統。“最終用戶選擇了華為的解決方案。我認為,雖然我們沒趕上校園網建設的***次、第二次高峰,但在第三次機會到來時,我們與華為合作,公司的整體技術水平提升了一個層次,可以使我們有實力與在高教網絡領域,有十幾年經驗的老集成商有同臺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