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據保護無死角 業務連續與優化管理并重
現在,我們已經處在一個全天候全球運營的時代,任何停機都可能導致損失,嚴重的停機則可能導致極大的損失:有研究表明,在發生“重大數據丟失”的公司中,43%的公司馬上就停止了營業,另有51%的公司在兩年內徹底關門大吉。
然而,很多企業未能了解到這個事實。有調查結果顯示,大約有1/3的受訪公司表示他們不具備數據保護計劃,10%的公司表示他們甚至并未打算數據保護這個計劃。各家公司反映的最為常見的原因是,數據保護以及災難恢復計劃太過復雜,未能獲得高管層的首肯和推進,或者就是成本太過高昂。
技術方面的進展,加上停機和數據丟失的風險,使得無論是丟失任何數據抑或是關鍵系統中斷數據都是需要付出沉重代價。企業正面臨一個轉折點:需要保護的數據量呈現幾何式增長,同時要求將備份所造成的宕機降至最低點。
所以,這向企業提出了一系列數據保護相關的問題:你是否能應對數據增長?是否能有效地保護虛擬基礎架構?基礎架構是否冗余?能滿足恢復SLA的要求嗎?管理上是否存在難以解決的復雜性?減輕數據丟失和應用不可用的風險,同時降低成本?
數據的價值并非全都一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制定一個分層的保護/恢復戰略,在成本合理性與風險減輕之間達到一種平衡。同時,需要消除冗余數據,通過壓縮、重復數據刪除和快照改善性能并減少存儲使用量,最大限度減少割據化以降低復雜性、確保一致性、加快恢復并降低成本;著眼全局,實施一個全面的框架來保證設備、數據安全和用戶的高效工作。
某華東地區三級甲等醫院CIO分享了對醫療數據的保護經驗。據介紹,該醫院數據量并不大,最大的問題是數據結構的復雜性以及涉及到數據的實時調用問題。核心數據庫包括PACS和HIS系統的數據約為100多GB。
他們對于這些核心數據的保護采取邏輯容災和物理容災兩種方式。邏輯容災主要是對數據庫進行邏輯容災,目前數據是基于Linux的,但是是采取四個節點的集群方式,這樣可以最大限度保證某一個節點宕掉之后,后臺數據庫服務會自動切換到另一個節點上。
而這種切換,也是需要日常演習的,所以一般一年半會切換四次。除了數據庫邏輯容災之外,該醫院還進行了物理容災。他們和本地其他幾個醫院一起建立災備中心,其中涉及到的數據災備的不僅僅是核心數據庫,還包括了其他應用系統容災,諸如電子病歷、財務以及一些外圍系統。目前他們的災備中心級別達到了4級。
該醫院的CIO表示:“對于醫院來說,任何系統的宕掉都容易引起病患關系的緊張,甚至危及到一些生命,所以我們在系統容災工作上也是盡量做到完美。”在他看來,數據保護的常規工作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不僅恢復時間長、備份窗口縮短、磁帶相關處理的操作比較復雜。
而在容災上,他認為需要做到容災制度化,而不是到出問題了才發現容災方案不起作用。他建議,容災工作應該先從數據庫邏輯容災做起,然后再做硬件容災。他認為,一套有效的數據保護解決方案應該具備幾個要素,即備份、恢復、歸檔、遷移、容災。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數據保護不只是對核心數據的保護,也包括如何保證業務的連續性。從意外發生的不同級別,以及響應恢復的速度考慮,企業可以采用多重數據保護方式,部門級應用的軟件備份解決方案,應對全局性故障的整體容災方案,以保證業務連續性。用戶在選擇數據保護解決方案時可考慮如下幾點:縮短備份時間、盡可能不影響業務的性能,而在需要時又能快速恢復、不中斷業務的正常運行。
在數據保護這個領域,戴爾的觀點是保護讓數據不存在丟失、損壞或泄露,保證數據的“完整的存在”,這應該被作為數據管理的核心議題。在面對大數據時代的數據保護多樣化的環境下,戴爾數據保護解決方案主張簡單、靈活、穩定的思路,其在降低風險、節約時間和消減成本方面有著非常獨特的優勢。
戴爾從客戶端到企業云中心確保企業應用、數據、服務的安全、穩定與可靠。簡化管理,內置自動化和智能化功能,多平臺集成,確保解決方案開放、高效、靈活、優化。與此同時,其虛擬化與自我保護的數據保護產品和方案最大限度優化數據管理。為此,企業用戶可以從中選擇存得更好、獲得更有價值的數據保護方向與策略,以此獲得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保護與時俱進的效果。
戴爾的Compellent和EqualLogic陣列在企業級SAN存儲上利用內置的數據保護功能保護生產數據,DR4000重復數據刪除技術針對需要被磁帶保護的數據,Dell AppAssur和Quest vRanger針對快速增長的物理、虛擬或者混合環境提供新一代數據保護軟件,DL2300數據保護一體機以及Quest NetVault則集成了企業級的備份軟件保護多服務器和多應用環境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