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云計算和SDN談起:互聯網將主宰一切嗎?
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用電話線下載速度5KB/s的日子,如今“大圖殺貓”的時光已經離我們漸漸遠去。國內互聯網自2000年后開始大發展,互聯網從一個 新生事物,變成了日常熟悉的東西,但實際上它所產生的能量與影響力卻比表面上看到的還要大。從整個IT業界來說,熱炒的云計算、大數據、BYOD、社交化、移動性等概念都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息息相關。因而甚至有觀點認為,互聯網即將革了IT的命。
這句話倒也不完全是危言聳聽。過去互聯網席卷而過的傳統產業,不管是音樂、媒體、圖書、家電零售等等,在商業模式和產業形態上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行業的***因此乾坤大挪移的并不少見。
IT產業雖然聽上去更為高端洋氣、技術含量更高,但同樣的,受互聯網發展的影響也更大。特別是國外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的崛起,以 及由其組成甚至發起的各種開源聯盟和項目,比如ONF(開放網絡基金會,OpenNetworkFoundation)、Open Compute Project(開放計算項目)等在技術上的進展,正在改變由IT設備廠商主導技術革新的局面。
就拿云計算和SDN(軟件定義網絡),這兩個過去一年最為熱門的詞匯來說,它們都是為互聯網而生,最早實踐者也都是互聯網企業。
云自互聯網而生
云計算的概念由谷歌的工程師在2006年提出,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谷歌自身IT基礎架構建設需要。而亞馬遜,這家最早在網上開設電子商務網站,隨后成為 國內眾多電商模仿對象的互聯網公司,對云計算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至今亞馬遜仍然是全球***的公有云服務商。
云計算的火熱,還引發了關于IT商業模式的爭論,傳統許可證模式是否會被通過網絡按需交付資源的云模式所顛覆?如果未來的一切計算、存儲資源都來自于云,那么企業的IT部門是否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人人皆可“IT”,讓復雜的建設、維護工作交給后臺云端處理,我們只需要購買云服務,不再需要擁有IT設備。而那些云服務供應商,由于規模大,業務和技術 發展快,最終紛紛選擇自行研發軟件和硬件設備(谷歌、亞馬遜已經開始這么做了,國內***的是阿里巴巴發起的去IOE運動)。那么,我們現在成45度角仰 望狀態的IT巨頭們……恐怕前景堪虞。
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尚骨感,云計算目前依然存在著各種普及危機,用戶對云的不信任,云服務自身的不穩定和低性能等等,都讓傳統IT廠商暫時喘一口氣。 國內雖然有大把打著云旗號的供應商,但宣傳噱頭大于實質,真正靠譜的云服務商并不多(也許會有人認為根本沒有)。即使是發展更成熟的國外云服務,也會面臨 應用局限。
云計算主打的一大優勢是成本低,一些初創企業采用云服務,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足以滿足需求的計算資源,還能依照業務量按需擴展,但是當發展到一定企業規 模時,卻可能會發現云的成本并不比自建基礎設施來得低,甚至可能更昂貴。同時,企業的一些關鍵業務應用,比如數據庫,似乎并不適合放在云端。
不過,這些恐怕也難以成為云的***阻礙,簡單地說,你難以抗拒能隨時隨地在線獲取所需信息和資源的誘惑,不管是公有云、私有云還是混合云,這其中的爭議,只是道路曲折上升過程中的爭議。而傳統軟件和硬件廠商則要做好打響云戰爭的準備。
互聯網企業熱捧SDN
另一熱炒詞匯SDN,雖然名字里沒有”云“,但目前卻比云計算更為云里霧里。對于SDN究竟是什么,各家眾說一詞,目前的主流技術路線包括:ONF的Openflow協議、IETF的標準網絡開放、ETSI的NFV(網絡功能虛擬化),Nicira的Overlay(疊加網絡)。
Openflow是最早被提出的SDN協議,也最為人所熟知,有些人甚至已經完全把SDN與Openflow等同起來。Openflow的提出與下一代互 聯網的構建理念息息相關,它意圖將轉發層和控制層分離開來,交換機僅負責數據轉發,將控制層面交給企業,通過提供可編程接口API,讓網絡由”軟件來定義 “。需要提一句的是,Openflow的提出者后來建立了上文提到過的Nicira公司,Nicira則被VMware收購。
互聯網企業再次成為最早擁抱Openflow的一批成員,谷歌數據中心在 2010年開始引入Openflow,用于數據中心之間的互連,到2012年,谷歌整個數據中心骨干網完全采用Openflow。谷歌認為 Openflow大大提高了網絡帶寬的利用率,能更好地進行流量管控和路由規劃。國內互聯網企業,比如騰訊,也在積極進行SDN的研究和實踐。
最難的是自我革命
互聯網廠商如此***整個行業的潮流,不免讓人覺得搶了傳統IT廠商的飯碗,怪不得”互聯網基因“、”互聯網思維“這些名詞變得特別火熱,大家神神叨叨地說”互聯網已經不只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思維。”
其實,與其說是思維跟不上潮流,不如說傳統廠商占著大把市場份額,要技術革新,就要自己革自己的命,這顯然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魄力。但時不我待,君不見互聯網已經在挑戰金融,若不是像金融行業那樣擁有政策壁壘,還請自己掂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