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的船票 BAT三巨頭都拿到了嗎?
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互聯網大佬們都在因移動互聯網而焦慮,馬云的寢食不安、馬化騰的半張船票的謙稱和李彥宏的狼性說,都是面臨著移動互聯網的“革命”壓力而短時間的無解。
然而最近BAT的一系列收購、IPO和財報好消息,似乎透露出持續一年多的移動互聯網船票爭奪已經接近尾聲。伴隨著騰訊微信生態的完善、阿里的內外兼修、百度收購91和移動收入達到10%,媒體遍地歡歌,齊呼BAT的春天來了,登船儼然已經板上釘釘。
不過仔細分析一下,這樣的樂觀顯然為時太早,移動互聯網的這場革命還處于早期,入口布局、業態和商業模式都還沒有完全成型,未來還存在著很大的變數。
BAT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的移動布局,仍然沿襲了傳統互聯網上的兩個路徑:
一是前端搶占入口,爭取并捆綁用戶和流量;
二是建立商業模型,將用戶和流量商業變現。
BAT在傳統互聯網的成功就是兩個路徑的成功和***結合,然而在移動互聯網上顯然還沒有完成這樣的路徑禪讓。
騰訊顯然是BAT中最早拿到船票的,其移動互聯網的布局也最成熟的。在入口端,之前微信的入口地位已經穩固,目前用戶數已經過4億,而今年以來騰訊 在手機QQ端的發力則進一步鞏固了騰訊的入口地位,微信和QQ這樣的即時通信工具對于移動用戶來說是一種強需求,活躍度和粘性足夠高,所以入口和用戶價值 也足夠高。
在商業模型端,QQ的PC端的變現方式大部分可以直接移植到移動端,騰訊之前的現金牛游戲在移動端也可以繼續牛,最為重要的是,騰訊已經為微信構建了包括支付在內的O2O和電子商務生態,在游戲開放平臺和電子商務方面具備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騰訊的危機在于開放平臺與自有游戲業務之間的沖突,還在于 在電子商務領域與阿里的短兵相接,這些都使得騰訊在未來移動互聯網的業務發展中存在變數。
阿里并非嚴格意義上的互聯網公司,所以阿里的商業根基很厚,無論是傳統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的變化對其商業不會有太大的沖擊。馬云在退休前已經在電 子商務最核心的基礎設施——物流、金融體系進行了更牢固的布局,而在移動互聯網中,阿里要做的就是搶占更多的入口,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談判能力。
所以阿里先后投資了新浪微博、UC、高德地圖等,從瀏覽器、地圖和社交多個入口基本完成了入口布局,UC是***的移動瀏覽器、高德地圖是國內最常用 的地圖產品,而新浪微博是目前***的社交入口,至少在移動端與微信一樣是激活量***的APP。阿里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將這些入口與電子商務業務的粘合, 顯然阿里的挑戰也在這里,至少從新浪微博的結合方面,目前還沒有看到很好的模式。
百度之前的移動布局最不清晰,然而最近一段時間隨著收購91以及上季度移動收入達到10%,一時間消除了外界對百度移動的擔憂。百度在過去一年將 25%的研發投入都投向了移動,收購91也花了接近20億美元,手機搜索、地圖 App、魔圖以及91的用戶數都已經過億。不過百度目前的入口產品中,還缺乏對用戶強粘合的產品,無論是APP分發、移動搜素、百度魔圖都不算是移動互聯網的強需求,所以百度的入口地位還不夠牢固。
仔細看看百度10%的移動收入也不足以讓人放心,李彥宏稱移動收入主要來自搜索,搜索的收入基本來自廣告,但百度的移動廣告還沒有找到谷歌和Facebook一樣的真正的移動廣告形態和模式。目前的移動廣告主要來自移動端和PC端的廣告平臺的打通,對于移動廣告“不強制要求客戶使用移動廣告 但是會做出有利于客戶推廣效果的建議。”由于目前還沒有成熟的移動廣告形態,所以移動廣告效果不會太好。以目前國內廣告市場看,不靠強推只靠強薦,要實現 10%的收入有點難,所以不排除百度為迎合華爾街采取的財務數字游戲的可能。
透過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現在高唱BAT已上船還太過樂觀,無論是騰訊、阿里還是百度,要復制他們在傳統互聯網上的地位和成功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期間還有一定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