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方云計算降價應對策略 底線在哪里?
自從云計算成為業界的主流以來,這個市場已經歷了數十次的降價風潮,通常都是始于一個單一的云服務廠商。在價格競爭和經濟規模的兩重因素影響下,云服務的價格將有望進一步降低,但是其令人眩目的降價步伐則表明這里還有很多的工作。了解價格降低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可以有助于云計算采購者們實現他們目前和未來云計算的***投資回報。
廠商一方可能會出于競爭方面的原因而降低價格,但是在商言商,他們絕對不會做沒有利潤的生意。在云計算這樣一個不成熟的市場里,廠商們提高其市場占有率最經常使用的一招就是降價。降低云服務的價格就能夠降低成本,而這個優勢能夠使廠商在交易談判時更易于掌握主動權。
在一個價格呈不斷下跌趨勢的市場里,消費者必須在他們的服務合同中考慮價格保護問題。確保你的服務廠商能夠在發生市場降價的情況下主動調整相應合同條款,這樣一來你就不用為之前合同中的高價而買單了。在較大規模的云服務廠商中,這種調整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做法,所以你可能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定價以便于從中找出盈利的新途徑。
云計算買家還應當為項目準備合理的解釋以便于他們能夠時時更新它們以反應價格變動。有很多企業(其數量相當驚人)報告,當云計算廠商的服務變動時,他們并不會重新審查云項目實施的考慮。如果一個云項目由于無法實現企業關于投資回報的目標而沒有通過審批,那么他們應當把項目材料加入觀察名單并在每次廠商價格變化時予以審查,以確定是否到了實施這個云項目的時機。
采購方云計算降價應對策略
從資本支出變為運行支出
廠商們會希望通過降價來增加他們的市場規模,而采購者可能會忽視云計算項目中除簡單成本節省之外的潛在利益。目前成功的云計算一般都是采用在專用服務器上運行低使用率應用這樣的模式,或者是擁有有限技術支持資源的中小型企業的IT應用,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向主流IT資源價值鏈的上游發展意味著超越傳統服務器成本的價值主張,即從資本支出(CAPEX)轉為運行支出(Opex)。
應用的運行支出包括硬件管理;但是,企業報告說,軟件的運行成本往往實際上要高出硬件開支的三到五倍。具有高于平均支持成本的公司會發現,如果他們所使用的云服務實際上影響了運行成本,那么證明云計算價值將變得更為容易。
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取代了使用虛擬服務器的服務器,但它仍然要求用戶維護軟件鏡像以供載入云計算時使用。所以,IaaS只取代了運行開支中的硬件部分。
與之相反,使用平臺即服務(PaaS)或軟件即服務(SaaS)將有助于進一步推動企業實施云計算項目。因為,這些平臺把系統軟件(PaaS)或所有的軟件(SaaS)都遷往了云計算,這樣軟件的運行成本就顯著下降了。軟件運行成本的降低就是云計算項目是否能夠得到實施的分水嶺,因為其數量占了成本節省中相當大的比重。
云計算應用的數據存儲選擇影響了你的底線
當云計算價格降低讓新的應用有資格成為云計算應用的候選對象時,我們應當謹慎地審查云計算的數據存儲和訪問成本。有時候,計算實例的過度促銷降價并不與數據存儲和訪問的成本降低相匹配,這限制了總服務定價中云計算價格變化的影響。
由于云計算價格較低的原因而經常把被訪問應用遷至云計算的用戶們會發現,當這些項目從試運行變為生產運行時,與數據相關的成本就會變得高昂無比。有時候,云計算價格變化能讓用戶的部署更可靠或更具云服務的可預測形式,其中包括專用實例和地理多樣性等。
應當重新審查要求更高性能或高可用性的云計算項目建議書以確認,之前由于成本原因而不適合實施云計算的項目現在是否可能正常運行。
云定價模式仍在發展
大多數用戶都希望知道這些云計算降價之風到底能夠持續多久。一些公司在進行他們五年總持有成本計算時,曾考慮把云計算價格的年度降價參數因子定為15%。這可能是一個過于樂觀的假設,尤其是目前越來越多的云消費者開始把更多的主流應用遷往云計算。
在任何情況下,規模經濟并不會隨著云計算規模的增長而呈線性增長。所以,目前的降價之風并不可能無限期無限制地持續下去。目前云應用超低使用的趨勢讓運營商能夠比預期把更多的服務都打包在一個單一的云服務器上,這意味著隨著項目的成熟就可支持更多的服務。
云計算成本的下降速度要高于云數據成本;數據定價可能會成為云運營商試圖破冰的下一個目標,從而一方面提出足以打動買家的誘人價格,另一方面又能賺取足夠的利潤以維持他們自己企業的生存。
云服務廠商可能會引入專為備份和歸檔業務而設計的特殊數據服務,它能夠在限制訪問頻率的同時又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價格。這種價格變化能夠有選擇性地影響云服務,雖然它要求更多的分析工作,但能為用戶應用的資質提供特別的好處。
定價模式將會繼續發展,為實現短期和長期的***交易而仔細觀察市場變化并做出發展趨勢預判將是非常重要的。同樣,認識到行業整合能夠輕易地逆轉云服務的降價之風也是非常重要的。企業的IT部門需要仔細監控應用,以及與回報和風險變化相關的投資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