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額寶信號:支付寶要成為“自金融”平臺?
關于余額寶,現在已有的爭論大凡分兩類:一類認為“余額寶”是個厲害的金融創新,可能威脅到商業銀行的利益(“余額寶”賬戶對商業銀行活期賬戶的替代性);一類認為“余額寶”現在購買貨幣基金的嘗試,與商業銀行業務存在著本質的差別(“余額寶”賬戶與商業銀行活期賬戶的差異性)。
簡單地說,兩類觀點爭論的焦點停留在:“余額寶”賬戶與商業銀行活期賬戶有何異同(風險、流動性等)?兩者的可替代性有多強?
支付寶的沉淀資金——以通常貨到付款期限來估算——保守估計也有上百億元。如果你是支付寶,你若不想讓這些錢白白躺著自己賬戶上,***的方式就是找風險低的短期融出機會套利,按照規定這部分錢央行也允許支付寶在銀行購買協議存款。協議存款的風險很低,但是期限一般較長,若是將絕大部分支付寶賬戶資金用于協議存款,很可能出現期限錯配的風險。因此,支付寶通過一定測算后,真正可用于購買協議存款的資金相對而言還是有限的,而且很可能還有承擔特殊時期的兌付風險(例如雙十一促銷后的瘋狂支付)。事實上,與支付寶賬戶資金的風險與期限更為相配的融出機會,應該是來自風險低、流動性好、資金量大的貨幣市場。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貨幣市場對于支付寶賬戶資金來說,是契合度***的金融市場。借道貨幣基金,讓這部分錢進入貨幣市場,顯然也就成為支付寶探索資金融出機會的一個合理的選擇。網上已經有很多業內外的人士,將貨幣基金與活期存款做了很多方面的比較,這里不再贅述,只是想在這里提一句:從目前普通散戶投資者可以選擇的投資品類來看,貨幣基金是在流動性、風險與收益等方面,最接近活期存款的產品——通俗而言,它就是我們目前金融市場里長得最最像活期存款的那一位——簡直如同孿生姊妹!
也許你不禁要問:阿里為何愿意放棄自己購買協議存款獲得的穩定收益(每年可能有九位數的收益),而在此時推出余額寶,把進入貨幣市場的機會和決定權歸還給支付寶的普通用戶?
筆者認為,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支付寶公司目前拿客戶賬戶余額投資貨幣市場目前還有政策障礙,這事它想做,但做不了,只能去做協議存款,碰到客戶大規模支付需求(比如大的促銷活動節日),還有提前支取的貼現損失;
其次,支付寶目前走這一步,并不是像一些網友討論的要成為“商業銀行”,而更像是要成為一個提供“自金融”服務的平臺。因為傳統的“商業銀行”是中國金融市場上最合法和最有優勢地把資金低買高賣賺取利差的機構。然后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和金融脫媒體日益嚴重,傳統“商業銀行”也將面臨著挑戰。支付寶將自己購買協議存款變為讓用戶自己購買金融產品,這種做法類似于傳統“商業銀行”將表內業務變成表外業務,抑或把資產負債業務變成中間業務。雖然支付寶暫時收益率會受點影響,但是收益的穩定性更高,支付寶將穩定地從貨幣基金拿到***不少于千分之二的返點回報。換句話說,阿里不是要做傳統的商業銀行,而是要直接邁向商業銀行未來一個重要的轉型方向——基于大數據的資產管理平臺;抑或,阿里可能邁向商業銀行現在還不愿真正面對的一個方向——即“自金融”服務平臺。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支付寶用戶獲得將余額便捷地轉入貨幣市場參與投資,這有助于提高支付寶賬戶的粘性,事實上,貨幣市場只是***步!既然是由支付寶用戶自己決定,那么進入其他債券市場或者權益類市場就只是時間問題,不存在太大的政策障礙。關鍵是用戶習慣!當支付寶用戶用余額寶投資成為習慣后,支付寶就不單是購買商品的支付工具,也會成為普通用戶未來進行資產管理的平臺!
只有實現了***這一步,支付寶的金融創新和突圍,也才算是獲得了實質性的成功。支付寶會走到哪一天嗎?這既要看它與后來者的賽跑中是否還能一馬當先,更要看金融機構們的醒悟是否足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