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N或將重構中國傳統網絡架構
隨著新業務的不斷發展,傳統網絡不再適應,誕生于學術界的SDN(軟件自定義)技術是關于未來互聯網架構的全新探索,目前成為了全球開放網絡架構和網絡虛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也被看做是下一代網絡改造的核心理念。那么SDN對中國網絡社會的構建和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業界看好SDN創新優勢
傳統網絡的架構需要與承載的業務一起演進。當前內容的爆炸式增長、服務器虛擬化、以及各種云計算業務不斷產生,改變了互聯網的業務形態。“軟件正在占領世界。”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副院長劉多認為,IT產業的中心已經從設備制造轉移到軟件設計,軟件定義帶來了更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創造了嶄新的產業生態。
在此背景下,SDN引發產業高度關注,IT、CT融合趨勢顯現互聯網/云服務公司、軟件企業、IT企業、通信設備、電信運營商、標準組織都在關注和研究SDN。
SDN的發展或將改變現有網絡架構。據劉多介紹,現有網絡是由單獨運行、封閉的設備連接構成,每臺設備都有單獨操作系統,通過路由協議等交換可達信息。SDN組網可以由簡單的網絡操作系統運行在通用服務器上,“轉發設備+通用服務器”完成上層應用服務器與控制平面交互,按需定制網絡能力服務,業務數據則直接通過數據面設備完成轉發。
“SDN開啟了網絡IT化的進程,是去電信化的重要突破,也是IT和軟件業突破電信業壁壘的重要機遇,預示了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在近期舉辦的“2013中國SDN大會”上,中國電信集團科技委主任韋樂平指出,SDN符合IT低成本、多樣化大趨勢,即硬件負責性能,軟件負責功能。
總之,SDN給網絡帶來諸多好處,可簡化網絡操作,提升網絡性能,提供網絡創新平臺。
中國積極探索市場機遇
近兩年,SDN引起全球熱議:新興SDN軟件企業不斷涌現受到資本市場青睞;IT企業巨頭逐漸意識到SDN在云計算和虛擬化浪潮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開始發力SDN控制器和交換機,向市場推出從服務器、存儲到網絡的全套虛擬化解決方案;傳統通信設備制造企業投入巨資進行設備研發;運營商企業普遍希望在保留現有網絡設備架構的基礎上實現對SDN的支持;主流芯片已推出芯片方案,規模生產指日可待。
與此同時,中國ICT企業不甘寂寞,積極探索SDN帶來的價值。
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三家企業的研究機構都高度重視SDN研究。中國移動軟網絡實驗室從四大領域、八大場景實現了端到端的SDN環境。中國電信正在研究把SDN引入到智能管道技術中的國際標準,已在部分網絡中測試進行SDN組網。中國聯通研究院正在對整個SDN技術進行研究,目前處于初級階段,中國聯通還在亦莊IDC試點引入SDN,節點數量已達數百。
華為、中興等通信設備企業正嘗試在網絡集中控制、控制平面與轉發平面的接口等領域引入個性化、私有化的技術,以避免完全開放帶來價值和競爭優勢流失。百度公司則在其自主研發的全流量進網系統、流量清洗系統、負責均衡系統及數據中心互聯場景下已經部分采用了SDN相關技術;騰訊、新浪、阿里巴巴等均積極參與SDN相關的技術組織、論壇以及標準組織的活動。
在最核心的芯片方面,來自蘇州的盛科網絡推出第三代 GreatBelt 系列以太網芯片中,基于N-FlowTM 技術,以支持軟件定義網絡(SDN)的更多高級應用,為OpenFlow技術的大規模商用創造條件。
盡管中國企業在密切跟蹤研究SDN,但對于中國SDN發展的現狀,電信研究院專家蔣林濤認為在網絡領域方面,我國雖已具有世界第二的實力,但與***存在實質上差距,目前在核心技術上主要采用的方針是對新技術的跟蹤。“跟蹤是技術自信心不足的表現。”在蔣林濤看來,跟蹤對國內技術創新不利,中國要在 SDN取得成績,需要明確方向,擺脫跟隨,走自己的路。
未來發展前景待考
SDN誕生至今僅有短短數年時間,2012年才有支持部分功能的商用設備發布業界期待的應用藍圖,目前還缺少成熟的商用案例支持后續熟度,還可能不斷的暴露出新問題,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提升。
韋樂平指出,SDN將面臨八大挑戰:集中控制和管理的擴展性;軟件的復雜性和有效性;不同硬件廠家設備及管理的可遷移性;從現有硬件平臺向虛擬化網絡的平滑演進、兼容性和長期共存的挑戰;網絡安全性挑戰;所有功能的自動化才能實現網路層面的虛擬化、對軟硬件失效的彈性挑戰以及不同廠家虛擬化設備和網管的快速有效集成挑戰;避免鎖定于單個廠家的挑戰。
“SDN應用在公網還面臨挑戰,開始階段***應用場景是規模不大、單一運營主體的場合,如企業網、校園網和數據中心等。”韋樂平指出。
對于SDN長遠發展,劉多也持謹慎態度:“通信網絡的長期演進過程中,還會有眾多的技術選擇,雖然SDN的概念十分火熱并被廣泛看好,但目前還無法判斷未來SDN是否會給通信網絡帶來顛覆性的整體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