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Google Maps發布:設計與風格探析
Google I/O 2013上發布了重新制作的Google Maps。在一個以新版Google Maps體驗為主題的座談會上,負責領導地圖用戶體驗設計的Jonah Jones和網頁版地圖工程設計的主管Yatin Chawathe 帶大家回顧了這些全新設計背后的一些故事。
具體來說,Jones和Chawathe 深入講解了新版Google Maps中的一些主導概念,其中包括了“Building A Map For Every Place”和“Explore The World”。 前者主要指為用戶的每個新的搜索提供實時更新的個性化體驗和更多相關內容的展示;而后者則包括了在地圖中集成Google Earth和立體圖片體驗。
A MAP FOR EVERY PLACE
為了做出一個具備超強適應能力(從用戶的個人檢索到某個具體的地理位置)的地圖,Google必須重新思考地圖的意義。最終Google選擇了我們 偶爾在紙巾上畫臨時地圖時的思考方式 -- 把相關的重要內容都畫出來以求讓那個看地圖的人明白他該怎樣到達目的地。這意味著要過濾出最核心的信息和考慮到觀眾的具體需求。這么做的結果就是一個經過 簡化的地圖,只包括了幾條主要的、更細致的路線,以及淡化了各條路線相對于其他用戶的意義。
“一張為你所畫的地圖是最有效的,因為它強調了那些只有你才需要的信息,”Jones解釋道。于是Goolge選擇了這樣一種來源于人類體驗的機制。
Google當然不會照搬手畫地圖的模式,因為這種方式到底還是丟掉了一些只有電子地圖才會展示的一些信息和互動。他們想要的是一種能突出重要信息而淡化掉次要信息的方式。為了做到這一點,Google選擇大數據分析的方式。
首先,當你輸入某個地點時,新版地圖會將其他用戶關于這個具體地點的數據進行分析并將最近被使用最頻繁的路線高亮出來。接下來,地圖會繼續根據收集 到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為你排列出各條路線的可行性。比如哪幾條路線是最流行的,哪幾條走的人最少。最終,那些最不受歡迎的線路和無關緊要的信息被去 除,你得到的將是一個類似手繪地圖的頁面。
考慮到有時候一些冷僻的小路會被忽略掉。一套以實時和本地化為重點的算法會接下來將主要的線路加上標簽,這個方式會將復雜的線路簡化然后整理出一套 更為簡潔的地圖。在剩下來的路線中,地圖會用粗線條和細線條的方式分別顯示重要和相對冷僻的路線,在這一步中,那些較為冷僻的路線不會被砍掉以防個別用戶 會選擇它們。這種手法選擇有重點的展示信息,而不是將其它信息一股腦全部砍掉。
運用強大運算能力對Google信息中心的海量數據進行實時分析使得Google可以為每一個用戶的每一個操作提供最新最快的反饋。令人驚訝的是新版地圖對用戶端的硬件和帶寬要求都被降到了最低,甚至低于舊版地圖的需求。
EXPLORE THE WORLD
新版Google地圖帶來的另一個福利就是更漂亮的圖像界面,從來自Google Earth的3D圖層到著名景點的虛擬游覽,這些奇妙視覺體驗的背后是大量的工程運算。這也是Chawathe在臺上解說的內容。
Google把上傳到Google+,Panoramio和其他Google云內的圖片進行整合加工制作出了虛擬游覽,可能大部分用戶根本沒意識到 他們也是這外包業務中的一部分。Google說制作出3D的游覽體驗不是簡單地將圖片貼到一起,他們的算法不僅知道數據庫里每張照片是在哪里拍的,更能細 致到把任何一張圖片中的像素和這些地點聯系起來。
然后,基于視覺識別技術和圖片在數據庫中的評分和熱度,Google會在把某個景點的高質量圖片挑選出來。比如那些包含景點周邊內容的照片、那些清 晰的照片、包含更多細節的照片和有特色的照片。在經過精挑細選后,Google把這些圖片拼接成一個景觀的半成品。由于角度等原因,雖然這些圖片都具有很 高的質量,在拼接后還是會因為拍攝角度和尺寸等問題留下空隙和瑕疵。因此最后一步就是Google用其運算法則對這個粗糙的模型進行打磨和美化。
Jones認為他們所做已經夠好了,但是比起藝術家們利用他們自己的照片親手制作的景觀模型還是相形見絀。他希望最終能通過Google的自動化過程制作出媲美手工模型的產品。
在回答現在觀眾的問題時,Chawathe說在未來Google可能會將3D游覽的功能變成一個獨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