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App與團購 有聯系也有區別
本文源自趙楠博客,原文鏈接。
打車APP依然是個團購游戲,符合團購的邏輯和要素。
兩位嘀嘀打車投資人,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騰訊戰略投資部負責人彭志堅,已經釋放出了一些信號。朱嘯虎說,打車APP的主要戰場在北上廣深四個城市,其它的城市市場太小。
這意味著,眾多的打車APP將在這四個城市進行一場鏖戰,毫無疑問運營背后比拼的是資源和資本的財力。誰燒錢多,誰能在兩年之內堅守市場份額。
其次,是地域性較強。半個月前,為了給我所供職的《第一財經日報》寫打車APP的稿子,我在iOS和Android兩大平臺的多個應用商店去搜打車類的APP。發現,除了玲瑯滿目的全國性打車APP外,還有像南京、鄭州、哈爾濱這樣,一個城市一個打車的APP。
嘀嘀打車的另一投資人,騰訊投資部的彭志堅近日在微信中發起過一個問題,原話是:“弱弱的問一下,您會下載多個不同城市的app,在每個不同城市,用不同的app打車嗎?甚至一個城市,用多個不同的app,如上海用強生、大眾?”得到的一名業內微信友人的回復是:“我就是這么干的。”
為什么彭志堅會問這樣一個問題,這不僅是對用戶忠誠度不高的疑慮,更是打車APP很難去直接占領地方市場的問題。目前,嘀嘀打車在北京市場已經獲得了領先的市場地位,需要考慮其它城市的拓展問題,而彭志堅的這個問題,或許意味著嘀嘀未來的市場決策。
打車APP的地域性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地頭蛇特征,外地殺入當地市場,出租車公司、地方政符(為避免敏感詞用通假字)是否買你的賬?
二是需求差異,當地的出租車打車是否出現嚴重的供需不匹配?如果不太嚴重,用戶接受打車APP的程度是否就不高?
三是管理難題,尤其是二三線城市,出租司機難管理,不打表拉黑車,不畏懼用戶投訴等現象嚴重,相對“野蠻”,出租公司都管不好,互聯網公司就能管好?這個問題直接影響著打車APP是否具有可復制的規模性。
四是司機的智能手機普及度不高。在我走訪的一些出租司機得到的反饋是,他們更看重看得見的利益,對手機流量極為敏感,此外,支持96103的司機對打車APP支持率低。
一位支持96103的出租車司機對我說,本來司機每月就要在份子錢里面扣除20元以作為對尋呼臺的支持,這就更沒必要再裝其他的APP。此外, 用戶撥打96103尋呼臺后,最終價格會比正常出租車價高3元。這其中,出租車司機得1元,出租車公司得2元。而對于每月使用96103拉客量達到一定標 準的司機,還會得到油價補貼等資金獎勵。
地域性的分裂,意味著,投資方需要慫恿更多的玩家進入這個市場,共同教育這個市場,然后再用資本去收購地方團隊,用資本整合地域性的分裂。這個故事在團購領域已經是這么上演的。
但問題是,玩家已不是一類玩家了,團購都是互聯網玩家,而打車APP,還有與當地政符關系好的地頭蛇。此外,團購的問題是,有流水,只是流水無法覆蓋線下銷售團隊的人員成本以及推廣費;但打車APP壓根就沒什么流水,無論向司機還是用戶收費,都是沒門,但推廣費隨著四大主要城市的激烈爭奪,仍有攀高跡象。
有人說基于用戶數據、司機數據的廣告?那都是后話。
打車APP應極力找到衍生性產品,以沉淀用戶,并尋找關聯的營收模式。在出租車場景內做“分眾”,那是沒門了。因為,用戶上了出租車后,就不會再打開打車應用。
但,打車APP可以在用戶打車的“目的地”上做文章,比如,推薦乘客“目的地”附近的相關本地生活商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