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技術方面的十大潛藏陷阱
對于IT技術人員來說,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但是,富有經驗的IT技術人員會了解到如何避免遭遇最危險的潛藏陷阱,從而防止時間以及精力出現無謂浪費。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當今IT領域中最大的潛藏陷阱究竟是什么——以及人們究竟可以采取哪些最佳措施來繞過它們?
1:不合作的用戶
不管時間過去多久,不合作用戶始終都會與從前一樣存在。實際上,絕大多用戶之所以會選擇不合作,是因為存在對新應用程序的恐懼——或者是因為已經非常習慣于使用當前應用程序,而不愿意選擇放棄。因此,廣大IT技術人員務必要牢記,如果應用程序進行了調整,人們的日常工作流程也必然會隨之發生改變。這就屬于會令人非常不安的事情,即便是年輕用戶也不會有所例外。因此,為了避免該問題出現,最有用的措施就應該是在最開始階段即讓最終用戶對應用程序進行了解。這就意味著,技術人員需要確保用戶在應用程序的原形設計階段以及早期就可以參與進來;最終,到了正式投入使用的時間,大家都已經完全掌握應當如何進行操作了。
2:幫倒忙的用戶
幫倒忙的用戶之所以非常難于處理,是因為他們經常會打著提供“幫助”的幌子前來,結果卻由于過分熱心而跨越必要的界限。盡管他們非常喜歡為應用程序在調整方面提供大量建議,卻從來都不愿意接受一個成品的最終發布。為了防范這種漸變帶來的風險,我們就需要為IT項目設置出最后期限來。實際上,解決該問題的最佳措施就是為應用程序開發與改進周期設置所有人都認可的確定截至時間。
3:工具集成度不足
現在,人人都在談論云計算與移動計算,這讓計算平臺之間的界限看起來似乎正逐漸變得日益模糊起來。但對于基礎設施軟件供應商來說,跨平臺環境的管理工作并不一定會更容易。由于每家供應商都希望客戶使用自有工具集來進行管理,因而并不總是會很清楚地說明哪些工具可以支持其它公司的軟件基礎架構管理工具。因此,如果人們試圖將所有部分都集中起來變成一個“超級”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實現使用單一窗口就可以瀏覽全部資源的目標,就將會發現這屬于一件極為困難的工作。因此,對于IT技術人員來說,最佳的處理方法就是找準工具供應商,確保選擇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可以支持其它管理軟件。并且,在決定購買之前,我們還需要利用概念驗證(POC)方式來對這些API與其它軟件的兼容性進行測試。最后要注意的就是,我們也應該避免使用不容易兼容市場上任何接口的自有開發工具。
4:平臺忠誠度
對于IT人員來說,核心能力就是知道技術方面應該怎么做。這種技能屬于經過多年實踐逐步積累下來的精華,因而也相當于絕大多數IT專業人員的能力象征。這就意味著,當一位使用UNIX系統20甚至30年之久的技術人員被通知現有平臺將要遷移到Linux環境之下時,現實問題毫無疑問就會屬于面臨著無比巨大困難的情況。
(如果必須的話),一種過渡的緩解方法就是將這些人員帶入到新平臺之上,并為他們提供遷移過程中必須的培訓與支持。但如果他們堅決反對調整的話,或許還可以繼續承擔維護運行在舊平臺上的原有系統的任務。然而,如果公司決定不再設置該職位的話,最終手段可能就是鼓勵他們到其它地方尋找新位置——其它商家或許依然在使用他們希望工作的平臺。但不論出現了什么情況,最佳措施都是提前迅速解決掉這些與平臺相關的忠誠度問題,以防止不滿情緒(以及項目中的不合作行為)開始聚集起來。
5:項目管理不善
盡管市面上已經存在有很多新的項目管理技術與工具,但IT領域的相應工作依然屬于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而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項目在整體溝通方面出現問題;項目經理沒有做到“及時跟進”,無法掌握到真實的第一手工作狀況(僅僅看到了項目跟蹤圖表上的更新);以及,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團隊中的技術人員與最終用戶無法實現有效溝通。
實際上,確保項目能夠獲得成功的最佳措施就是將相應規模減小(因而更容易進行管理),鼓勵(而且強制)進行公開交流,并利用市場上已經發布的協作類項目管理工具來進行全面控制。而且,對于所有項目工作來說,事后總結都屬于同等重要的部分——畢竟,只有這樣才能知道什么屬于正確的,以及如何確保每個項目都能做得更好——并將這些經驗應用在未來的項目之上。
6:文檔缺乏
在IT領域,文檔并不屬于被強調的部分,這導致它在絕大部分技術工作中都成為一處薄弱環節。難怪很多技術部門都聲稱,超過50%的時間都被消耗在應用程序維護工作上面了。如果原始應用程序的功能是什么(加上已經進行過的維護過程)等項目都以書面文檔形式保存起來的話,維護方面工作所耗費的時間只會變得更少。至于這個問題的解決,則可以采取兩種途徑。其一,就是采用可以自動完成文檔工作的新型應用程序開發軟件;此外,也可以為應用程序文檔構建一個對應項目并按時進行完善的方式。
7:數據質量很差
即便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技術,也無法做到對包含有拼寫錯誤地址或者不完整電話號碼的重復客戶記錄進行更正。對于已經記錄下來的數據,重復數據刪除功能可以在它們被存儲或歸檔到磁盤之前清查出重復的部分。而對于新的數據,應用程序通過更有效的外部編輯處理就能夠在其進入到數據倉庫之前提升質量。
8:行話的使用
在IT(類似其它技術學科)行業中,交流中全面使用縮寫詞與行話就屬于非常普遍的默認行為;然而,技術人員卻沒有意識到,當與企業用戶進行交流時,他們可能并不理解這些詞語的真正意思。這或許會導致雙方在溝通方面出現不夠暢通的問題,甚至會產生出恐嚇效果影響到雙方關系的進一步加強。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出現,技術部門就應當要求與最終用戶共同工作的IT專業人員盡量避免(如果確實存在必要的話,就進行培訓)使用到專業方面的術語,堅持依靠通俗語言來進行各種交流。
9:截止時間不切實際
對于業務工作來說,進度是必須迅速而且不講任何情面的鐵定要求。如同以往一樣,IT部門往往需要被迫接受過于緊張以至于無法完成全部必須部分的項目截至時間。在這種情況發生時,IT部門通常就只能夠采取提供缺少關鍵部分的初步項目,而選擇利用后續增強周期來進行深入完善的曲線應對方式。當然,如果業務部門同意這種做法的話,這里面就沒有什么其它問題了。(實際上,這種模式在市場營銷等領域中的工作情況就很好)。但是,如果其中存在治理/安全方面的問題,或者應用程序需要進行完全徹底的測試,IT部門就有責任告訴業務管理層這樣會導致什么后果出現,將持續多長時間,假如沒有這么做的話可能會導致何種風險出現。
10:人際溝通方面缺乏技巧
對于IT部門來說,軟性技能往往就屬于不擅長的領域。這就意味著,首席信息官們需要認識到這一點,利用增加的預算來為IT關鍵貢獻者提供人際溝通技巧方面的培訓——此外,我們也可以利用從最終用戶那里征求IT人際溝通質量方面反饋意見的方式,來實現獲取更多資源的目標。
其它方面的潛藏陷阱?
在自己的IT職業生涯中,大家是否遇到過一個總是會糾結的問題?如果有所感悟的話,歡迎將寶貴意見與建議發表在這里,讓探客網的其它成員也能夠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