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拒絕淪為服務的商品,并收回對數據的絕對掌控
在享用各種服務的便利時,你同樣面臨著對被托管數據的擔憂。而某個服務的關閉,就像你需要回收報廢汽車留下的殘留物;正如前不久的Google Reader關閉——不管他是出于什么原因,Google更長遠的布局還是防止隱私等相關問題,它忽然就這么關閉了,而留下的卻是一堆亂七八糟的XML文件。那么我們又該如何杜絕這種問題的再一次發生?Mikio L. Braun——柏林工業大學機器學習學博士后,TWIMPACT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數據科學家,在博客中發表了他的想法。
以下為譯文:
Mikio L. Braun一直認為問題的關鍵就是將用戶作為商品,而不是上帝,而在Derek Powazek的這篇文中更使他認識到即使是付費服務也不能保證你對其應有的支配權。最終想獲得對數據的絕對控制,你必須收回自己的數據并自建服務。就像你自己服務器上的Wordpress博客系統:只要你一直為它埋單,它就會一直由你掌控。所以不管是軟件還是數據,要想它們一直存在,就必須讓它們運行在你可以掌控的計算機上。
然而如何才能結束這種不受掌控的情況,Mikio L. Braun分享了他使用過的網絡計算:

在大型機時代,那時候計算機還很笨拙,也只有大型機構才有權利擁有。人們發明了分時操作系統,讓計算機可以為更多人使用,通過文本型的啞終端(dumb text-terminals)與巨型機連接。這些終端多數以一個面向塊的方式進行工作,使用表格提交的方式獲取結果,有點類似于網頁操作方式?顯然服務托管在大型機上,而你的工作也依賴于這臺中心機。

然而隨著互聯和家用機的出現,一切都在改變。取代非常罕見的大型機,你使用小型機進行工作。而mail、ftp甚至是http都被設計允許使用松散的方式運行,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將電腦連接到網絡,然后在他感興趣的服務器上運行服務。
當然,你仍然需要解決一攬子的技術問題:帶寬問題、使用動態的DNS服務將改變的(撥號)IP地址映射成一個DNS條目、Linux或者其它形式的Unix衍生系統相關知識等。然而這些都是可以實現的。

服務器虛擬化讓事情變得簡單的多。人們認識到大部分時間計算機都是空閑的,那么為什么不把他們集成為一個服務器。這同樣促成了使用數據中心托管大量的服務器,因為在那里可以獲得穩定的互聯網訪問,只是用很少錢(順便說一句,虛擬化在大型機時代已經產生)。

服務器虛擬化以及將大量Pc服務器整合進機架的技術(從外表上看很像老舊的巨型機)允許公司為他們的數據密集型服務建立大量的服務器農場。
Google搜索和Amazon無疑是這個領域的探路者,因為Google需要儲存整個網絡的索引,而Amazon則需要不間斷的服務世界各地的用戶。
有了這個例子,其它的公司紛紛效仿,今天在云(虛擬化或者是其它叫法)中擁有上萬臺服務器或者是在個人的計算機艦隊中建立私有云已經不再稀奇。
當然云和大型機有著類似的形式并不是Mikio L. Braun第一個指出,它們只是使用了不同的技術手段。一旦你的計算機可以儲存龐大體積的數據,并且能夠提供與云相同的服務時,那么必將從多個網絡瀏覽器中減少到一個屏幕上。
所以我們一直在兜“集中化到虛擬化再回來”或者是“獲得和失去對數據和服務掌控”的這個圈子。

然而現在我們似乎可以跳出這個怪圈,當下已經可以很容易的租借到云中的“一片”。我們每個月需要為智能手機支付一定的金錢,同樣還可能為一些基于云的服務付費(比如云存儲),那么為什么不花一點點錢來擁有云中的1個小主機。
如果這么做看起來很奇怪,那么你是否已經注意到智能手機已經有點像云中的一個小服務器?它(智能手機)運行Linux系統(最起碼一部分),并且總是一直在線,通常只是幾GB的本地存儲。原則上,你可以在上面安裝一些動態的DNS程序讓其變為一個完整的互聯網服務器。
當然對于一般人來說,管理虛擬機仍然顯得太技術了。我們還需要一種新型基于云的服務,它可以僅僅的用于儲存數據,并且可以全球化的將用戶數據(從只能手機/移動設備)卸載到用戶的服務器上。如果這個技術上可以完成的想法得以實現,那是不是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