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企業挑戰有色眼鏡 生態系統決定成敗
選擇在移動端OS“井噴”階段上市,Tizen將面臨每一款新移動操作系統所遭遇的共同挑戰:如何吸引開發者社區,以及如何在這一日趨擁擠的市場贏得關注。
現在偏安一隅,僅為以前的Bada和現在的Android提供應用程序的Samsung Apps商店,在未來則可能成為決定Tizen成功與否的關鍵。
Tizen手機即將在今年發布的消息,對很多醉心于移動互聯行業的人士來說,既不吃驚,也不興奮。“不看好!”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對記者淡淡地說。
當記者追問原因時,這位人士又擠牙膏地吐出四個字:“軟件不行。”
從Tizen背后的幾股力量來看,三星和英特爾都是大家眼中不折不扣的“硬件商”,來自日本和歐洲的電信運營商們無非是蘋果和谷歌的“管道”,三方就像三個五大三粗的臭皮匠,誰也沒有長著“繡花”的手去做軟件?更有來自中國的技術開發者,對Tizen則充滿了一股民族抵觸情緒,他們嘲諷說:軟件沒問題的,因為喬布斯都是韓國的。
也有一些專家擔憂,Tizen很可能就是一群弱者盲目膨脹、不自量力的產物:三星在智能手機市場中從“跟隨者”的角色轉變為“領跑者”后,很可能會讓以危機文化保持狼性的三星迷失航向;英特爾在移動芯片領域一直也沒有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電信運營商滿腦子想得都是將那些用戶體驗極差的應用塞進Tizen的屏幕。
蘋果前CEO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甚至對媒體直言不諱地說:“相比蘋果,三星只不過是一個設備廠商,蘋果的產品線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是一個不斷演化的巨大生態,這一點三星是很難做到的。”
那么,Tizen如何對這些“偏見”用行動做出自己的回應?
中國移動互聯網應用發展趨勢
Tizen的生態不是從零開始
今年,微軟將逐步加強對Windows Phone 8的推廣力度,而RIM也即將發布新一代黑莓10操作系統。除此之外,Tizen還將面臨Ubuntu和Mozilla Boot to Gecko項目這兩大勁敵。選擇在移動OS“井噴”階段上市,Tizen將面臨每一款新移動操作系統所遭遇的共同挑戰:如何吸引開發者社區,以及如何在這一日趨擁擠的市場贏得關注。
這是老牌巨頭微軟至今都沒有處理好的困境,因此許多觀察人士也不看好Tizen能完成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在IT評論家謝文看來,Tizen沒有WP8那么沉重的包袱:“三星原來就等于沒有操作系統,用的開源系統的成本也不算太高。”
在他看來,Tizen的致命問題在于:“它本身首先沒有一個Killer App(殺手級應用),缺少一個使得別人不得不用的基礎的應用功能和核心,比如谷歌綁定了搜索和地圖,蘋果有它的音樂和電子書。Tizen現在的問題是,靠什么掙錢?如果只是賣手機,原來你用Android系統,本來也不增加成本,用Tizen系統甚至可能要加成本,如果沒有真正的人人都會用的基礎功能服務,開源也很難解決與成熟系統的差距,畢竟別人已經先走了好幾年了。”
那么Tizen的生態基礎在哪里?
首先是Bada留下的“殘余價值”。盡管前些年三星以一己之力開發的Bada現在已經“無疾而終”,但在全球市場也曾悄悄占據了3%左右的市場份額。即便后來三星徹底投入了Android的懷抱,但與許多硬件廠商一樣,深信“在移動互聯網沒有拱手相讓的道理”,所以縱然存在眾多的第三方市場,三星還是積極地打造自己的App商店,建立了Samsung Apps應用商店,Samsung Apps除了為Bada系統繼續提供一些應用,也為三星的Android手機篩選一些安全可靠的應用。而從一位臺灣手機用戶的反饋說,自從去年5月之后,他明顯感覺到了自己手機里的Samsung Apps有了變化:“‘軟體’開始增多,還有了一些付費的應用。”
可見,Tizen的開發者們并沒有打算貿然將它推向前臺,而是“系統未動、應用先行”,早早就開始“暗渡陳倉”。
而作為Tizen陣營的NTT DoCoMo,在日本本土的通信市場上早就開發了大量諸如二維碼掃描、NFC移動支付等流行應用和游戲應用,Tizen提供的令Android難以望其項背的高度定制化水平,正好符合這類電信運營商的需要。他們希望借助Tizen這個平臺,可以將自家服務和功能整合到智能手機上,確保他們能保持與用戶的牢固關系。有NTT DoCoMo這些電信運營商“現成”的支撐,至少Tizen在短期內的應用軟件菜單不會那么乏味。
Tizen協會已充分認識到應用開發所面臨的兩難境地,所以全面投入HTML5的懷抱,但Tizen系統也可以讓工程師在開發更復雜的程序時,選擇原生應用。Tizen手機何時能夠登陸美國市場,還是一個未知數。不過美國的Sprint Nextel已承諾將經銷Tizen手機,雖然該公司設備開發主管賴安·蘇利文(Ryan Sullivan)稱,Tizen手機仍然處于壽命周期的初級階段。
不過NTT DoCoMo高管的表態似乎給Tizen手機的市場定位指明了方向。NTT DoCoMo戰略營銷部門執行總監、Tizen協會成員永田清人(Kiyohito Nagata)表示,Android手機仍然針對高端用戶,而Tizen則可以作為低端智能手機,面向那些希望換掉功能手機的消費者大力推廣。永田清人***還用了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來描述Tizen對推動新業務發展的機遇:“我們希望推出并打造我們的‘未來寶寶’。”
Tizen還擁有一項重大資產:三星的營銷和技術實力,正是憑借這種實力,三星智能手機業務在短短幾年內走出困境,并令全世界都刮目相看。市場研究機構Infonetics分析師朱利安·布林(Julien Blin)說:“Tizen平臺未來究竟能發展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一切都取決于三星。”
此外,資本市場也為三星提供了一些彌補自己軟件基因的可能,比如三星電子剛剛收購了加拿大著名安全軟件廠商Fixmo的一些股份,旨在提升其手機安全性,從而與RIM爭奪企業以及政府市場客戶。Fixmo CEO里克·西格爾(Rick Segal)在接受媒體電話采訪時對該交易給予了證實,他說:“這筆投資表明了三星在政府和企業市場挑戰RIM的決心。”
Tizen的開發者們并沒有打算貿然將它推向前臺,而是“系統未動、應用先行”,早早就開始“暗渡陳倉”。
主導者正在打造一顆開放心
Tizen出現的意義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它是亞洲企業***次作為主導方研發的面向全球平臺的移動端OS。
有業內人士指出,除索尼外,包括大多數日韓以及中國企業在內,亞洲企業大多通常缺乏像歐美公司那樣的革命性創新能力,這樣的文化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亞洲企業通常情況下只能做“跟隨者”而不能做“領跑者”。也正是如此,在智能手機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成為“領跑者”的三星反而會離危機越來越近。
因為管理學界公認的一個“潛規則”是,亞洲的企業普遍缺乏創新所需要的開放精神、平等精神和團隊精神,亞洲民族頭腦里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和服從意識都是束縛創新的繩索。更重要的是“船大掉頭難”,一個行業領導企業很可能因為一次技術創新失誤或重大戰略失誤就瞬間從領軍者變為失敗者。
這一點上, Tizen陣營里的英特爾和來自歐洲的電信運營商們,或許可以幫助三星對自己的企業文化進行修正。
有國外媒體發表評論稱,去年發生的三星和蘋果的專利官司就大致反映了三星的文化。盡管三星在財務上頗為成功,并開始在Galaxy S III等產品中塑造獨特的風格,但它依然尚未創造出iPhone和Walkman那樣真正有突破性和標志性的產品。
不過作為一家亞洲的家族企業,三星對于“創新”的理解可能與歐美科技巨頭們相距甚遠。資深設計師克里斯多夫·斯特靈格(Christopher Stringer)在蘋果任職17年,他說,來自全世界各地的16名“狂人”經常圍在餐桌周圍進行頭腦風暴,提出公司移動產品的設計想法。
相比之下,三星的設計部門與其他部門極為相似,普普通通的辦公桌和工作室,墻上還寫著公司創始人家族的警句,比如“與客戶同在(Be with Customers)”、“挑戰世界,創造未來(Create the Future)”。
在很大程度上,三星缺乏創新能力源自其自上而下的指揮結構和決策流程。正如一位三星的設計師所言,“或許我們需要的是硅谷那樣的創新環境”。
三星顯然已經意識到了企業制度和文化上的先天缺陷,并且開始主動彌補。去年年底,三星宣布在硅谷興建110萬平方英尺的三星半導體研發中心,以及租用38.5萬平方英尺的辦公樓作為三星信息系統公司研發中心。值得玩味的是,三星半導體研發中心樓高10層,坐落于圣荷塞,是蘋果所在地;三星信息系統租用6層樓房,位于山景城,正是谷歌的所在地。顯然,這不僅是給硅谷增加了一個廠牌那么簡單,三星正在將這兩個自己在移動OS領域的對手,也視為自己打造企業文化的標桿。
目前,三星每年在全球研發方面的投入大概有90億美金。所有這些直接導致了三星在技術、專利方面的發展。很少為人所知的是,在美國專利局統計中,2011年三星的專利已經是業界第二位,僅次于IBM。
三星電子大中華區***市場官晏昆曾說:“三星將自己的目標消費群定義為有一顆年輕心的消費者。”——也許三星也知道。只有自己先擁有一顆“年輕心”,才有在移動OS領域的立足之本。
3%
盡管前些年三星以一己之力開發的Bada現在已經“無疾而終”,但在全球市場也曾悄悄占據了3%左右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