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語音類App冬天來臨
從2012年起,智能語音助手類App開始在大陸市場爆發,最先涌現的是智能360、蟲洞語音助手、我問問等由創業團隊推出的產品,隨后,訊飛語點、搜狗語音助手和百度語音助手等大公司產品也陸續進駐此領域,包括騰訊開始在微信4.5公測版中進行類似的嘗試。這些產品火熱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兩點:
1. 無論是Siri、Google Now還是Dragon(語音識別巨頭Nuance的產品)在中文語音和語義識別上都做的差強人意;
2. 語音已經被很多人看做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重要入口之一。
但我想說的是,目前為止,無論是大多數接近Siri形態的擬人化個人助理產品還是像Google Now這樣力圖在正確時間自動提供正確信息的應用,都遠沒有達到“可用”的級別,更別說是“智能”了。
如我們所知,這些產品主要包含的功能有:對手機上基本功能的操作(電話、短信、鬧鈴設置、啟動App等)、信息檢索查詢(搜索、數據服務以及地理位 置相關的查詢)以及智能問答。但實際上,到目前為止,用戶使用最多的功能是智能問答,前兩個功能被使用的次數寥寥無幾。原因很簡單:當你用這些智能語音App完成某個功能時,其操作路徑都不會比你單獨啟用該功能或者某個App要短。同時,無論是在語音識別層面還是語義識別層面,你都要面臨一定的失敗風險,這會進一步提升你完成操作的復雜程度,而最后所得到的結果往往比不上垂直于這一功能的產品所提供的效果。
搜狗自然語言處理部門副研究員張帆告訴我,如果按百分制計算的話,目前這些產品在“智能”層面都只能拿到20~30分。真正能決定成敗的,還是看誰能率先從算法上取得突破,這將是一個比較長的周期。它意味著,創業團隊的前行之路將會漫長而崎嶇。
我們幾乎看不到創業團隊的任何一點優勢:在算法都還未取得突破的情況下,百度、搜狗都擁有足夠多的數據量和較強的數據挖掘能力,同時還占有資金、人 才、渠道等各方面的資源。語音這個入口是幾大巨頭的必爭之地,所以大熱背后將是近乎慘烈的競爭,相信在今年,會有不少創業團隊因為資金問題而退出戰場。
但他們也并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由于目前這些產品都還處于“概念”和“搶位”階段,加上用戶留存率都不太高,所以大規模宣傳推廣并不太合適,更多地是從產品層面做出差異化來吸引用戶。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巨頭相比,小團隊并不處于下風。前段時間我在《語義云:讓App聽懂自然語言》 中所報道的智能360團隊,就希望能夠將技術開放出去,提供語義識別基礎層面的服務,與廣大開發者合作,加強資深競爭力。據我所知,如今接入該平臺進行測 試的產品已有100多家,包含游戲、生活服務、客服、草根大號的微信平臺等產品。對于他們而言,技術上能否滿足這些產品的需求,真正地做到“可用”,是當 前最大的挑戰。
總的來說,智能語音App是一個要直面巨頭競爭的創業方向,由于短期內形勢難以明朗,加上投資趨冷,小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度過這個漫長的冬天。畢竟,活下去,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