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移動互聯網失敗項目死因調查
有人統計了近2000個今年停止更新的移動互聯網應用項目,其中五成以上是今年才首次上線,也就是說存活時間不超過一年。相對于以往,死于資金或技 術斷裂的硬傷少了許多。得益于早期投融資行業的興起,移動互聯網創業的生態要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成熟規范許多。創業者承擔的風險比以往小,并不意味著成 功率就能提高。當錢和人不是問題的時候,“絕望”就成為了最大的問題。
2012移動互聯網死因Top1:絕望
絕望幾乎彌漫在移動互聯網產品類創業的各個角落。今年移動互聯網爆發的直接導火索是智能移動設備的爆發。由于引領這股潮流的并非用戶需求的大變革或者社會結構的變化,所以過低甚至為負數的生產者剩余在2012年緊跟著移動互聯網創業者,這種現象被通俗地稱之為紅海。
這種局面在純LBS類應用中表現得尤其明顯。今年11月8日網易八方宣布停止服務團隊解散,成為了這一領域死亡案例的代表。事實上,前兩年受 foursquare影響誕生的數十個中文地理位置分享產品基本都在今年進入等同于死亡或瀕死的狀態。比如盛大的切客,雖然項目還在,但已被束之高閣,與 歇業無異。而這一領域的領跑者街旁則面臨更尷尬的狀況:資金充足,用戶數量和內容都在增長,但業務已然無法突破。這是一種非常難受的絕望感:明明走在康莊 大道上,然后突然就走到了盡頭。今年的第三季度,街旁對內對外做出了許多試圖保持各方信心的表達,但其CEO劉大衛也不得不承認“街旁模式尚不清晰”。
不僅僅是LBS,移動互聯網產品創業的大頭——社交和分享同樣面臨供給過剩導致的絕望。在這方面今年的死亡案例更多:仿path的點滴、做陌生人社 交的閃聚、語音產品神聊以及等等……同樣,這些產品終止業務時都不能說是缺錢,但是已經看不到可能有的增長了。不僅沒有未來,連現在都失去了。
移動終端的軟硬件整合同樣絕望,來自工信部的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手機出貨量達到11.3億部,2012年這一數字可能突破14億。登記在冊的智 能手機品牌有超過2000個,而每個月都有廠商倒閉。2012年“互聯網手機”的概念讓熱錢和小廠商看到了機會,但在一窩蜂涌入,做出一款手機并賣出一些 量之后,他們同樣迷茫:利潤不高,競爭激烈,錢都讓渠道給賺了。功能機時代以差異化和價格取勝孕育出的雄厚的山寨機產業基礎并沒有轉型成為國產智能手機的 產業群,市場最終還是寡頭的。
而移動電子商務領域在“絕望”這個問題上倒不嚴重,但絕望的案例并非沒有。臨近年底,買襪子的B2C維棉和按凡客套路來的初刻都終止了業務。他們的 共同點在于:并不是沒有流量,也不是缺錢,但是沒有業務增長。事實上,查詢相關數據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兩家電商在2012年全年的流量并非是“一 馬平川”,也不是沒有展開拉動營收的努力,但攔不住用戶的流失,維持不了適宜的轉化率——這是多么令人絕望的事情,當發現所有困難的本質在于用戶需求不足 時,就像是一年白干了一樣。
2012年的移動互聯網,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勻地快速膨脹。方向對路的,獲得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健康的增長曲線,得以生還;方向不對路的,被 時代所淘汰。這是最為殘酷和慘烈的。歷史上沒有哪一年的科技業界像2012一樣充滿賭性。當年關到來齊齊翻底牌的時候,即便手里還有籌碼,也沒有可以繼續 打下去的牌了。于是只能離席,另開一局。
絕望就絕望在,2012年的努力必然伴隨著試錯的風險。但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的試錯數據會在明年成為有意義的經驗。一年后的2013年移動互聯網死亡統計,將不會出現那么普遍的絕望案例了。
2012移動互聯網死因Top2:疲憊
2012年還有許多在生死線掙扎的產品。這其中不乏優質項目,它們的共同點是走到了在生死之間的最后一層窗戶紙,但已經沒有力氣去捅破了。
創新工場曾經的明星項目“點心”操作系統無疑是疲憊致死的代表。在2012年大量第三方安卓ROM大行其道的時候,“點心”原有的先發優勢反倒變成 了負擔。過早地給自己畫下了業務范圍和標準,使得點心在2012年不得不撐著把手機操作系統、第三方原生APP、WEB APP一起坐下來,以維持自己系統的完整。但業界趨勢變化的速度甚至超過了這家公司轉型的速度。
事實上,如果點心能夠挺住,無論是作為第三方安卓ROM服務商還是安卓應用開發商,都可以在當前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點心創立之初的耀眼之處就在 于抓住了中低端種子用戶轉向智能手機的機會。而目前還有更多的功能機用戶和新用戶等著各家廠商去轉化為成熟的智能手機主流用戶。理論上市場機會其實更大 了,但點心已經跑不動了。
戰線過長,韌性不足,迭代不夠快等等在移動互聯網這個又“碎”又“快”的時代都是致命傷。
點心CEO張磊說“小公司只能做小事情”,這個道理還有很多心懷壯志的創業者沒有理解透徹。可以預見,2013年因疲勞被拖死的產品,不會比2012年少。但2012年有其特殊性:在爆發前和爆發后,整個爆炸現場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對于已經被拖死或者可能會在2013年拖死的創業者而言,撐下去,盡快回到主戰場,還有機會。
2012移動互聯網死因Top3:招魂無效
移動互聯網并不是萬能靈藥,雖然移動互聯網上會誕生許多新的商業機會,卻并不意味著在傳統互聯網時代瀕死的產品和現象“移動”起來就能活。
2012年有無數的移動產品,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把比傳統更傳統的商業搬到了手機上。最大的死亡案例來自美國新聞集團,iPad報紙《The Daily》宣布停刊。國內匆匆以原生APP或者WEB APP或者微信公共賬號的形式觸網的傳統紙媒也不在少數,其中有不少也終止了自己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業務。
除了新聞,出版發行也同樣是在新時代需要新方法的。在線下書店紛紛倒閉的潮流下,線上的出版發行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2012年出現了不少正版 的獨立圖書應用和書店應用,但迭代很快,倒下一批,又有一批興起。雖然國內的版權環境和內容消費氛圍越來越好,但是要撐到移動終端的出版發行能夠養活新聞 出版業,還有很多產品要用尸體去鋪路。
2012移動互聯網死因Top4:太“平臺”
平臺在2012年的移動互聯網圈子絕對是個熱詞。熱到有些燙手,一方面有很多天使和VC在找平臺來投,另一方面有很多投資人看見“平臺”就把商業計劃書丟到一邊。
2012年初,還是一個平臺混戰的時刻。但到了2012年底,國內的平臺格局已經很鮮明了:在微博微信上找用戶,在廣告聯盟找起始收入,在各種第三方市場和移動互聯網垂直媒體上找裝機量,在刷榜公司找排名……
微博和微信開放API之后,對中小型創業者來說,已經是足夠好的平臺。而平臺和創業者的主流用戶還有不少還在移動互聯網的大門外排隊。這個時候,打著平臺口號燒錢無疑是尋死。
過于“平臺”傾向的產品和絕望至死的產品有相當大的重疊度。因為平臺更容易找不到方向。不知用戶為何而來,也不知用戶為何而走。種種試圖延長用戶的 停留的舉措反而增加了用戶的困惑。點點、切客、八方等等無一不是如此。甚至于摩托羅拉的官方應用市場,這樣一個大型平臺產品,都在各種安卓市場的圍剿下關 閉了。
在目前已有的平臺已經足夠多足夠大的情況下,盲目的試圖以一個點子就把用戶和用戶的寶貴時間忽悠來消耗掉的計劃,沒有什么比這個更不靠譜了。
索性的是,沒有前途的所謂“純平臺”,基本也在2012年消失得差不多了。
2012年移動互聯網死因top5:太“工具”
2012年有大量的工具應用匪夷所思地終止了開發和更新。事實上在app store誕生之初,重點推廣的就是工具類應用。但幾年過去,沒有格調和特色的純工具似乎已經被時代拋棄了。
越來越多的內容和服務類應用開始自帶工具。死亡率最高的工具來自于圖片和照相類別。幾乎所有的社區都開始可以調用智能設備的相機接口,于是專門的工具應用漸漸變得雞肋化。
靈活的工具產品團隊快速成立內容部分為工具用戶提供社區和內容服務;文藝的工具產品團隊則大幅度提升自己產品的美術和設計水平。這兩種工具都活了下來,而且越做越大。剩下的,在二八定律里占80%的工具產品,大半死在了2012年。
過于工具化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和過于平臺化的產品,兩者的死亡是互相伴隨的。成功平臺的擴張不僅僅干掉了不靠譜的平臺,也掠奪了平庸工具的用戶。
2012年下半年多家移動互聯網企業在工具類應用或者應用中的工具功能上實現了資源整合和戰略合作,開啟了一種新的玩法。如果說兩年前只要好玩好用的工具就能贏得用戶的親睞的話,現在沒有圈子派系、不站隊,幾乎都難以擁有到達消費者的有效渠道。
短短一年時間,移動互聯網的創業就從站長時代進入到了派系時代。這在傳統互聯網中用了6到8年。而剛入門的創業產品,尤其是獨立的工具產品,在2013年的機會會越來越小。
后記
與十年前創業強調想象力,五年前創業強調模式和融資,三年前創業強調技術積累,一年前創業強調收入有所區別,2012年的創業尤其強調方向。“究竟要做什么”這個原本很基礎的問題,在2012年的移動互聯網大爆發中變得至關重要。
反觀那些活的很好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大部分也未必賺到了錢(比如陌陌),也未必沒有遇到增長放緩(比如唱吧),但自身定位和業務方向明晰使得其能穩步向前,在下一個機遇來臨時有所突破。
死于絕望無疑是各種創業失敗中最為撕心裂肺的。惟愿這樣的局面,只出現在2012年,而這一年,還有一天就要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