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yCon China 2012談談社區活動的策劃
原創【51CTO專稿】這兩年無論是身在帝都還是魔都,還是身在杭州、深圳、成都乃至其他二線城市的技術圈網友們,可能都明顯的感覺到一個變化,那就是各路團體組織的線下活動越來越多了。有技術交流的,有創業交流的,有站長圈子交流的,有產品交流的,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在某個會議中心、某個咖啡館遇到大批同行聚集,在帝都一帶甚至會遇到同一天同時有三五場來自不同組織的線下活動的情況,四處都是人山人海,場景甚為壯觀。
于是活動變多了,人的時間變成了稀缺資源。辦一場活動,從邀請嘉賓、邀約用戶、預定場地、售票、安排吃住玩樂、負擔講師差旅住宿(哦,貌似社區活動一般都不報銷這些)等一系列流程都要考慮到,活動規模大了,還有各種物料的準備,拉贊助的跑動,應對意外情況的準備工作,牽扯到的時間精力無法計算,自然希望自己的活動能夠場場爆棚。
做為今年PyCon China北京站的組織者,Zoom.Quiet(社區人稱zq大媽)倒是不需要擔心大會的到場情況。Python已經發展了二十多年,在國內也已經積蓄了相當可觀的社區群體。PyCon是全球各國Python社區的招牌會議,去年剛剛進入中國,反響不錯,今年想來的人自然是很多的。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雖然今年的PyCon設置了百元左右的門票作為門檻,在北京的現場還是爆棚了:
(2012 PyCon China 北京站現場,地點選在了北京方家胡同46號院的一個泛著文藝氣息的廠房里)
觀眾熱心參會,是個好事。可是一天的會議下來,我們聽到了很多觀眾抱怨的聲音。經過了無數個小時的辛苦,投入了無數時間、精力、金錢上的投入之后,面對各種吐槽,zq大媽還得低頭認罪,身心上的疲憊可想而知。
(截圖來源)
這就是當前非盈利技術社區組織活動面臨的困境:
1、資金。上萬的場地費,幾百人的伙食費,大會背板、易拉寶、發送的T-shirt等禮品,都是支出。百元/人的門票說來不少,但加起來往往也就能填充一個場地費。而贊助商雖然看起來很多,但基本都是幾個k的贊助額度,也就能用來發發禮品。
2、觀眾預期。由于上述資金問題,組織方動用了對外拉贊助、向觀眾收取門票等手段,導致觀眾對大會的預期上升,容易造成不滿。尤其是外地觀眾特地買車票住宿跑過來的,更加容易怨念沖天。
3、主辦者的經驗。zq大媽是全職的研發,雖然在社區做了多年大媽,但對搞活動方面畢竟不是專業的。會場方面的人手不足部分,可以通過自己在社區的影響力解決(這次到現場搬凳子、簽到、組織發禮品的都是zq大媽找程輝從新浪云計算請過來的壯丁美女),但是zq大媽長期在技術社區,跟贊助商的市場人員沒有什么打交道的經驗,總是“反射性的相信各色人員”,所有分享的議題事先都沒有審查,直接導致廣告沖了場子。
事實上,以上的問題不僅發生在非盈利技術社區當中,即使51CTO這樣的技術媒體也是不容易把控的。就在PyCon China舉辦之后的一周,51CTO也舉辦了為期兩天的2012云計算架構師峰會,所以舉辦一場活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付費的參會者的心理預期,以及議題確認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我們也都有很深的感受。為什么Google從今年開始就不把工程師投入到線下活動的組織當中,而是后退到一個贊助商的身份,通過GDG社區的成員去運作活動,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辦線下活動,太容易費力不討好了。
但是,實際情況也沒有那么糟糕。
簡單介紹一下當天的議程吧(注:所有的PPT可從微盤下載):
當天的活動正式是早上9:30開場,很多人都是9點甚至8點多就到了,所以先所有人自我介紹了一番,暖暖場子。幾百號人一個一個自我介紹過來,其實是記不住的,不過至少讓大家知道關注Python的人都從哪兒來,都有哪些公司在使用Python。
之后,早上的會場依次是:
25分鐘的Video聯播《世界各國Python高手的演講》,幾百號人坐在會場里面看主持人放視頻。這個項目不知道是借鑒哪國PyCon的,總之由于視頻內容不夠精彩的關系,現場效果比較一般。
(現場播放的視頻內容是國外的geek用python編寫程序讓機器人跳舞……也許找一些國外美女Python程序員進行自我介紹的視頻會比這個效果好點?)
45分鐘的《OpenShift is FanPaaStic》,分享者是紅帽在國內唯一的一個官方OpenShift代言工程師陸林青。據他自己所說,整個亞太區推廣OpenShift的紅帽工程師也就是5個人,而他在當天分享結束之后就直接飛奔印度去了。OpenShift本身是個新玩意兒,本來也沒什么開發經驗可講的,除了平臺本身支持Python之外,跟Python其實沒啥關系,分享的主要是OpenShift的架構設計。平心而論,就這個方向目前可講的內容而言,這個議題不算水,但是OT(Out of Topic,社區常用OT來代表偏離主題的討論)這標簽是免不了的。
35分鐘的《北京GDG介紹及GoogleIO大會新技術閱覽》,分享者是北京GDG創始人葛涵濤。他分享的時候正好碰上陸林青跑到場外發OpenShift的T-Shirt,所以很多人都跑到會場外面曬太陽了,我只聽了一部分,無法評價;但是從PPT看來,整個都是市場宣傳,不僅跟Python搭不上邊,根本跟技術就沒咋沾邊,所以這節也是OT的最厲害、被噴的厲害的議程之一。
40分鐘的《App Engine for Grand Cloud》,分享者是盛大云的開發經理劉海豐。盛大云的PaaS平臺現在還在內測,相比OpenShift,更加是一個談不上開發經驗的項目,都是談自己的架構設計思路,所以再次OT。
然后,早上就結束了。午飯是主辦方準備的披薩,據說很多人沒有吃飽。
(早上中場的曬太陽時間)
如果只看早上的議程,那么這次PyCon China的北京場可以說是完敗。廣告其實沒啥,怕的就是OT的純凈水廣告。其實對于有贊助商參與的會議組織者而言,對于這種情況一般是有心理預期的。一般贊助商投錢,至少會要求兩點:
1、早上的議程時間段
2、較長的宣講時間
而作為會議主辦方,一般會反向要求至少兩點:
1、宣講人必須是工程師背景
2、提前審核PPT
雖然是這樣說,但實際運作起來,別說缺乏拉贊助經驗的zq大媽了,就算是我們在技術媒體當中經常跟廠商打交道的這批人,也往往難以把控內容的干貨成分,好比這次我們自己主辦云計算架構師峰會,也難免漏了一些水到早上的主會場(不過技術大會的下午分會場眾多,所以整體影響層面沒那么大)。個人感覺吧,提前審核PPT能夠起到的效果也有限,最靠譜的還是確保分享的人是工程師。
PyCon China北京站的下午場其實還是可圈可點的。下午的議程如下:
(豆瓣的分享,干貨的開始)
30分鐘的《豆瓣閱讀中的持續集成/發布實踐》,分享者是豆瓣的QA工程師孫毅。杠杠的干貨。
20分鐘的《SAE Python的發展歷程》,分享者是SAE Python開發工程師陳峰。本來這個議程是30分鐘的,結果小伙子有點緊張,20分鐘就講完了。內容不是講SAE工程師是怎么用Python的,而是介紹外面的工程師要怎么在SAE上使用Python開發,其實是有些產品介紹的意思,但也不能算水或者OT。
之后原本有個SAE的程輝的快速演講《基于OpenStack建設公有云平臺的開發實踐》,結果不巧趕上程輝跑到美國參加OpenStack Summit了,于是漏了一節干貨(這里順便打個廣告,程輝的這個議程后來在我們的云計算架構師峰會上友情支援了一把,想看的朋友們可以等待我們這邊稍后發布的大會視頻資料)。
50分鐘的《飛天開放平臺與產品》,分享者是阿里云的布道師王力。原本這個議程是30分鐘的,但是前面SAE的同學貢獻了大把時間出來,結果時間就交到阿里云手上了。這個議程也是后來被吐槽最多的議程之一,OT的產品宣講。
15分鐘的《Python在互聯網廣告監測中的應用》,由AdMaster研發副總裁陸丹峰分享。杠杠的干貨。
15分鐘的《Python在社會化問答網站中的應用》,由知乎的工程師楊昆分享。杠杠的干貨。
15分鐘的《Python&Hadoop構建數據倉庫》,由EasyHadoop創始人童小軍分享。深度的干貨。
30分鐘的《42qu.com 源碼&架構導讀》,由42區教主張沈鵬分享。杠杠的干貨。
15分鐘的《又一年,UliWeb發展記事》,由UliWeb作者limodou大師分享。深入細節的干貨。
15分鐘的《小小開發團隊不妨知道的技術》,由扇貝網總經理王捷分享。實用的干貨。
15分鐘的一個不知道標題是啥的分享,來自3Gland的曾慶生。內容都是網絡,其實是OT了,不過也不算廣告。大概可以算是對程序員的網絡知識普及?
15分鐘的《影視CG制作行業當中的Python》,分享者周輝是華強方特影業的技術研發副總監。內容很干很專業,但是深入影視領域,對于大部分現場的Pythoner而言,是很陌生的話題。能感到分享者已經盡力將內容放在知識普及的深度,不過現場聽眾能吸收多少就不好說了。不過,對于PyCon這樣的活動而言,我覺得這樣的議程其實是最有建設性的!
最后,是15分鐘的《生活中的學習和知識引擎的開發》,分享者劉遠亮是個計算機方向的學者,搞知識引擎的設計和開發。本來我對這個議題是很感興趣的,但沒想到分享者身上的學院派氣息如此之重,對著PPT第一頁的幾個大字滔滔不絕的說了好久,而且我完全不明白他在說什么,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某節我根本聽不懂教授在說什么的課程的那種感覺。于是最后也沒聽完,就跑路了。如果我能聽懂他在說什么的話,這個議程應該算是干貨吧。
以上就是下午所有的議程,中間還穿插了三次抽獎。12個議程當中,其實真正水的只有一個,至少有8個都是杠杠的干貨!(當然,每個干貨只有15分鐘,一個水貨占了50分鐘,這也是很多觀眾的吐槽點之一。)如果每一個干貨議程擴展到45分鐘,其實可以完美的撐起兩天的下午。
zq大媽后來總結說不容易拉大牛到社區來分享。其實完全沒關系!跟大牛交流需要站在跟大牛同樣的高度,他們的技術交流都在編譯器、內核層級的,大部分聽眾其實到不了那種深度,大牛來了也只能分享一下方法論和個人成長經驗,對于大部分聽眾而言,還是上面那8個議程的實用程度更高。對于PyCon這樣針對泛Python開發者的活動,其實8個這樣的內容已經足夠了,可以打滿分。
(PyCon China 2012的北京站合影)
那么,話題又回來了。非盈利社區主辦活動,分享的內容其實不是問題,絕大部分問題都是由資金引起的。美國的PyCon背后有Python基金會做支持,但是國內的技術社區就沒這么幸運了。
社區搞活動,資金怎么解決?其實目前可以選擇的余地不多。
1、找廠商承辦
2、拉贊助
3、找媒體承辦
4、KickStarter眾酬模式
按理說找廠商承辦是最理想的,比如Google辦HTML5訓練營和DevFest。但是,HTML5的推廣對于Google是有戰略意義的,推廣Python對Google而言卻沒有戰略意義。這次PyCon結束之后zq大媽表示明年應該豆瓣來辦了,但對于豆瓣而言,推廣Python也是一個沒有戰略意義的工作。豆瓣的發展,現在是用Python,但以后也可能會是Go語言,對Python的支持更多是出于工程師個人在Python社區當中的活躍和投入,而非豆瓣作為一個公司所能夠承擔的義務。所以,除非是HTML5、Flash或者Windows Phone開發這樣的領域,社區要找廠商承辦活動,幾乎不可能。當然,求個場地贊助還是比較常見的。
拉贊助,后果咱這次都看到了。拉贊助的活動要求活動主辦者有充足的跟廠商市場人員打交道的經驗,一雙識別這人會講干貨還是純凈水的慧眼,還要有無限的精力去跟著廠商的講師后面催PPT(是的,不催PPT的大部分結果是講師會到會議當天帶著新鮮出爐的PPT過來)。可行,但有風險。
找媒體承辦。OpenStack大會是CSDN承辦的。Hadoop大會是IT168承辦的。為啥,因為火,搞這個有影響力,有廠商投錢,媒體本身有盈利的空間。Python社區?Linux內核開發者社區?運維社區?對不起,公司的資源要投放在商業項目上,沒有多余的資源幫社區搞這些。51CTO歷史上對技術社區的支持并不太多(尤其是51CTO也有自己的技術社區),大部分就是幫忙發發宣傳,頂多幫忙做個視頻直播,承辦會議這方面任務據我所知是沒有操作過的。ChinaUnix在歷史上素有幫助運維社區承辦會議的傳統,不過根據我目前了解的情況,這個狀態恐怕也無法維持太久。其實媒體跟廠商是有共性的,那就是需要商業運作的空間。所以,也很難。也許有辦法能夠將類似Python社區這樣的力量轉變為媒體可以借助的力量,雙方達成資源互換的狀態,但是目前我還沒想到。
那么,似乎就剩下kickstarter眾酬模式了。其實,這就是一個變相的基金會了。這個方法比較新潮,效果如何我也不好說。今年的RubyConfChina正在嘗試這種眾酬模式,各個社區倒是不妨觀摩學習一下。
最后有一點建議,也是這次PyCon China很多參會者提出的,那就是發T-Shirt、抽獎這些活動,其實都不重要,干貨和交流才是主菜。所以社區搞活動,完全可以按照Python的設計理念去操作:
“夠用就好,無需完美。人生苦短,我用Python。”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