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向IPv6過渡是歷史的必然
黃老師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現狀中講到,我國 ipv4 地址 3.3 億,落后于 5.38 億網民的需求, IPv6 地址 12499 /32, 相比上年底增速達 33% ,全球排名第 3 位,僅次于巴西和美國。 2011 年 2 月 3 日 IANA 中 ipv4 地址池已全部耗盡, 2011 年 4 月 15 日 APNIC (亞太互聯網信息中心) ipv4 地址池即將耗盡耗盡,少量保留作特殊分配。各個區域注冊機構的 ipv4 地址池即將耗盡。在講到 IPv6 過渡技術路線選擇時就 ipv4 與 IPv6 的關系、過渡的概念、過渡的本質進行了詳細講解。 IPv6 不是 ipv4 的改進, IPv6 是一個全新的協議,事物從一種狀態逐步演化為另一種狀態或轉變為另一種事物; ipv4 和 IPv6 不兼容,從 ipv4 到 IPv6 是一種質變,整個互聯網不會一夜之間變成 IPv6 ,需要較長時間;從形式看,支持 ipv4 的網絡轉化為支持 IPv6 的網絡。從內容看,原有的內容應當能夠繼續使用,用戶幾乎沒有感覺。從技術看,網絡層的通信協議發生了根本改變?! ?/p>
宣講會最后黃老師就中國電信、 T-Mobile 、 Comcast 以及 SoftBank 、 Google 等 IPv6 的實驗情況做了介紹和分析。 Ipv6 已初具規模:核心標準基本完成,過渡技術是研究熱點,運營商在制定自己的過渡方案;網絡設備基本支持 IPv6 ,主流用戶終端操作系統基本支持 IPv6 ; 主流操作系統支持 IPv6 ,標準應用程序支持 IPv6 ; IPv6 網絡大約有 1500 條 IPv6 路;全球 IPv6 地址申請次數達到 2600 次,分配的 IPv6 地址達到 6 萬個 /32 地址段。
由于當前 Internet 中數量龐大的 ipv4 設備和用戶,以及 IPv6 網絡和 ipv4 網絡所采用的協議格式和地址的差異,現行的 ipv4 網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升級為 IPv6 網絡。因此在 ipv4 占主導的網絡環境下, ipv4 能否向 IPv6 平滑過渡決定了 IPv6 能否取得成功。所有要達到下一個 ipv4 與 ipv6 共存階段過渡是必然。因此過渡技術的人才培養是關鍵,是未來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