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帽的開源商業之道:從RHEL到OpenShift
原創【51CTO專稿】這兩年的主流IT技術圈,人人開口閉口談云計算、大數據,年輕的開發者、運維和IT媒體們圍著Eucalyptus、OpenStack、Hadoop、Ubuntu這些年輕的項目們翩翩起舞。
而就在2012年年初,低調的紅帽發布2011年財報,宣布將開源業務做到了10億美元以上的年收入,世界上第一個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開源企業就此誕生。
聲明出來之后不久,ArsTechnica網站上刊出一篇文章評論此事,大致總結了幾點:
1、紅帽如今的成功,源于10年前Paul Cormier的一個決定:做企業級的RHEL,讓原先的RHL由Fedora來延續。
2、2006年收購的JBoss成為其另一大增長點。根據去年外媒對Craig Muzilla的一篇專訪,目前紅帽中間件業務的增長速度是Linux業務的一倍。
3、當前的關鍵市場是虛擬化。在這個市場當中,VMware是老大,微軟Hyper-V老二,思杰Xen第三,紅帽和甲骨文在爭奪第四把交椅。
4、紅帽在歷史上收購過閉源公司,但收購過來之后這些項目最終都開源了。比如紅帽在2010年收購的Makara,發展成為OpenShift項目,在2012年5月的Open Cloud Conference上開源。
從企業級Linux到企業級中間件,再到企業級虛擬化、云計算,2012年對于紅帽在前沿的轉變是關鍵性的一年:
2012年2月,紅帽宣布將RHEL 5和6的生命周期從7年延長到10年。
同月,紅帽對Gluster的整合有了階段性成果,發布了針對Amazon云平臺的Virtual Storage Appliance。
2012年4月,紅帽與IBM同時宣布加入OpenStack基金會。
2012年5月,Fedora 17發布,其中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包含了新版的OpenStack和JBoss。同月,紅帽官網發布了一個頁面,紀念RHEL項目啟動10周年。
2012年6月初,紅帽正式對外發布混合云管理平臺CloudForms。這個IaaS級服務最初在2011年5月與OpenShift一起公布,在測試一年之后脫去了Beta版的標簽。
同月月底,紅帽在波士頓召開紅帽峰會/JBoss World。
紅帽峰會
可能由于跟Google I/O在同一周的關系,紅帽峰會在泛IT領域引起的反響不大,而且大會上透露出來的信息也與會前各方面的猜測所差無幾:
1、發布了紅帽存儲Red Hat Storage,一個在RHEL上運作的全軟件存儲服務,面向企業級的Gluster
2、發布了OpenShift的產品框架路線圖:FreeShift和MegaShift
3、發布了RHEL 7的新特性和路線圖
(峰會所有視頻已經在YouTube上發布,地址在此)
就在會議期間,紅帽低調的在會場外收購了開源中間件集成及信息產品廠商FuseSource,這對于JBoss與第三方服務的集成將起到進一步的促進作用。
無論是意料之中的大會內容,還是低調的收購,還是在新領域的小心嘗試,都反映出一點:在經濟蕭條時期成長起來的紅帽,是一個謹慎的玩家。但謹慎行事并不意味著紅帽不關注前沿技術,事實上在創新這方面,紅帽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步調前進。
靠開源產品謀生的紅帽,對于新技術的嘗試也大多從外部的開源項目開始。比如之前我們在51CTO報道過《細數紅帽的云計算布局》,里面提到了幾個項目:
- KVM
- libvert
- overt
- Apache Deltacloud
- OpenStack
以OpenStack為例,紅帽一開始會找一些開發人員進入項目了解產品、貢獻代碼、改進特性;之后,在合適的時機正式加入該項目的基金會;產品整合方面,先將產品集成在最新版的Fedora發行版當中,之后不斷觀察改進,接受反饋,再決定是否將其加入到RHEL當中。紅帽對于大多數新技術的引進,都采取了這樣一套步驟;這也正是RHEL能作為以穩定可靠而聞名的企業級Linux操作系統的根本原因。
這與第一時間加入各種新技術元素的Ubuntu完全是相反的類型。便捷的使用新技術令極客和技術愛好者們感到興奮,但企業要求的只是穩定,不出錯,不丟數據。在這一點上,紅帽的理念和IBM、微軟這些企業級IT服務提供商是一致的。
當微軟都開始為逐漸衰退的Windows市場尋找下一個突破口的時候,紅帽自然也不會將RHEL當做永久的鐵飯碗。Azure在過去兩年發展為微軟的公司戰略級服務,紅帽在云計算產品線上的投入也必會越來越大。當年IBM成功從賣硬件轉型為賣服務,而這次業界的變化,是否能夠為紅帽帶來更多的機會?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