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生的大數據之路
原創【51CTO獨家特稿】大數據者,BigData。這個英文復合詞由代表大量的big和代表數據的data構成。大數據的第一特征就是大、海量,具體到很多IT專業人士的口中就是PB級的數據處理分析能力。不過這大數據跟中國民生有啥關系?且看下文:
自7月24日起,除港澳臺地區之外,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婚姻登記信息實現聯網。各地婚姻登記機關實現了在線登記和婚姻登記信息全國聯網審查。公民的結婚證、離婚證等證件丟失后,當事人無須再去原籍補辦。(來源:中國新聞網)
對,各位北上廣深漂泊一族對于“無需回原籍補辦”一詞應該印象深刻。曾幾何時,如果你不信在北京300路公交車上被扒手順走了錢包,你又沒有北京戶口。那么不好意思,你很可能需要回到可愛的家鄉原籍,請上幾天扣工資的事假,去辦一張價值20塊人民幣的身份證。
中國有13億人口,每個人背后都是一串數據。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銀行賬戶情況、房屋貸款情況、婚姻狀況、工作狀況等等。這些特性乘以13億都是一個Bigdata,而且是真正關乎民生的大數據。
如何去處理、分析這些大數據。業界肯定可以從類似Hadoop、NoSQL等等不同的技術中得到解決方案。但造成中國整體民生數據無法互通互聯的情況,51CTO記者嘗試總結了以下幾點。
1. 硬件技術投入不足
盡管每年國家在基礎設施以及重大活動方面投入不少,幾萬億人民幣的高鐵項目和數不清的地方標桿項目都有資金保障。但落實到各個地方,特別是中西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不足。
2. 服務觀念滯后
中國傳統文化中,各大政務部門對于紙面材料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似乎只有蓋上大印的紙片,才能起到證明的作用。因此歐洲某國紅燈區能開發票的段子就不足為奇了。
3. 權利尋租空間
國人皆有為了辦個證明,為了蓋章而到處求神的遭遇。名目煩雜的各種審批程序,正好是各個相關部門權力尋租的來源。倘若真的將所有居民數據和審批權限統一到全國級別的大網上,那油水就沒了來源。
4.歷史遺留問題
不同地方有自己的信息化之路,比如各省的醫保卡就五花八門。其背后的數據庫設計必然都遵循各自的一套標準,接口各不統一。等需要全國統一時,必然涉及到歷史數據遷移,重新清洗整理的過程。
Facebook每月活躍用戶量7.5億人,這當中充斥了無數的視頻、圖片等非結構化數據。以Facebook現有技術可以很好的支撐這7.5億人的服務。而我們很多民生項目,其公民信息多是字符型,文本型,數值型,邏輯型和日期型這樣的結構化數據。處理13億公民的信息,形成全國聯網,從技術上已經可以實現。
據51CTO報導,田納西州孟菲斯市部署了警察局的BlueCRUSH(利用統計歷史減少犯罪)方法。孟菲斯市采用IBMSPSS預測分析軟件改善整體運行,顯著降低了犯罪率,并在沒有大量增加人員的情況下擴展了管轄區域范圍。孟菲斯警察局在短短2.7個月內就實現了863%的投資回報。
未來的中國能不能參考上面的例子,有效減小城市犯罪,提升民生質量。而不是采取類似以往運動式的治安治理,出現將有前科或者沒有暫住證件的人員清理出城市的粗暴做法。
中國民眾在將來是不是可以僅憑一張身份證在全中國范圍內,無需攜帶蓋滿派出所、稅務局、社保局、居委會公章的材料,就能輕松完成醫院治療報銷、結婚登記、個人證件辦理等業務。這樣的民生工程,恐怕才能讓中國人感覺真的很幸福。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