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整合性策略能在移動設備領域取得成功?
直到上周發布了自己的Surface平板電腦,微軟在移動設備領域一直采用曾經在PC領域使用的方法:自己打造軟件,硬件合作伙伴提供硬件。Google在Android上采取了同樣的策略,但是通過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后,似乎有意改變這種策略。蘋果的整合策略曾一度被嘲笑為重復其在90年代PC領域的失敗策略,但是如今卻成為整個行業復制的對象。
在打造設備方面,整合與非整合策略之間存在一個權衡取舍。非整合策略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卻增加了部件之間的摩擦,導致不得不在性能表現方面采取妥協姿態。我們來看看紐約時報對微軟試圖在平板領域與硬件廠商合作的情形描述:
惠普的平板太厚,采用的因特爾處理器使得設備又太熱,軟件與屏幕硬件設備不能很好配合工作,當任何一個用戶想在其屏幕上執行一個觸摸動作時,這些問題都會導致項目進展的延遲。惠普前高管曾這樣比喻,“它就像駕駛一輛汽車,當你轉動方向盤時,車輪卻沒有跟著轉向。”
那么為什么在90年代非整合策略(微軟的PC策略)會在PC領域取得主導地位,而在如今的移動設備領域,只有蘋果的整合策略取得勝利呢?它們兩者之間又有什么不同?要理解兩者之間的不同,我們***來看看 Clay Christensen 的顛覆性技術理論。當一種新的設備種類***次建立后,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它往往是不夠好,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的。Chistensen在下面這幅圖中進行了詳細說明:

根據Chistensen的理論,技術向更好方向發展的速度會比消費者對技術的需求快(在圖中,黑色的曲線比其它任何曲線的向上曲率都大)。終于,新的設備變得足夠好(黑色曲線與紫色交匯),消費者變得對更高價值、更高價格的設備不再具有強烈的購買意愿。也就在這個交匯點,由于消費者沒有對更高質設備強烈的購買意愿,制造商在這個領域的投資意愿也將大打折扣。相反,制造商將在“性能盈余”方面花費更多以降低設備的成本,而要實現這種結果的***方法就是讓不同的公司制造不同的軟件和硬件設備,也就是從整合策略轉換到非整合策略。
如果你相信Christensen 的理論(事實上,大多數大公司的高級管理層都是這么做的),那么一個有趣的問題就已產生:什么時候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將達到足夠好,以實現非整合策略超過整合策略?我的猜測是至少需要5到10年,直到消費者不再愿意為更快的帶寬、更多功能、更長的電池待機時間、更大的存儲容量以及更快的處理器等付更多費用時,但是沒有人能真正知道。
我們很難看清除了蘋果以外,Google、微軟以及其它公司到底錯過了PC和新一代移動設備兩個領域之間的哪些關鍵不同。Christensen自己也沒抓住它,紐約客之前曾撰文指出:
Christensen最尷尬的預測就是曾說iPhone不會取得成功,作為一個低端(low-end)設備用戶,Christensen曾將iPhone看做一個花哨的設備,直到后來他才看到iPhone將對筆記本帶來顛覆性變革。
如果將其看作高端(high-end)智能手機,iPhone的持續創新(藍色曲線以上)足以吸引***端的市場;如果將其看作低端(low-end)的筆記本,那么iPhone可以看作是PC細分領域的一種顛覆性創新,而在iPad的支持下,他們似乎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