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啟動《中國云計算基礎架構指南》 糾云實施誤區
作者:小新
近日,IDC啟動《中國云計算基礎架構指南》項目,對用戶云實施過程中的誤區進行糾正,并為企業從傳統架構轉向云基礎架構提出建議。
IDC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云服務的市場規模約280億美元,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73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27%。中國市場的云計算發展也如火如荼,除了北京、深圳等五個試點城市以外的13個城市也發布了云計算策略,總規劃占用土地面積150平方公里,云服務數據中心數量約一千萬臺,投資金額達2700億。
伴隨云計算的火爆發展,政府以及企業在實施云計算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用戶推動云計算基礎架構的主要目的是快速部署IT資源、更有效地利用IT資源,及將IT流程標準化,然而國內大部分云計算實施的項目卻沒有明確的目的。通過對中國150名CIO進行調查,IDC發現很多企業在未來幾年IT預算投資主要用于在自己的數據中心,或者在托管數據中心搭建自己的云計算基礎架構。
對此,IDC開啟《中國云計算基礎架構指南》項目,希望通過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建設云計算基礎架構的路線圖,引導政府和企業在部署云計算中過程中更有目的性,避免誤區,少走彎路。
在某電子制造商和某網絡公司進行調查時,IDC發現用戶普遍認同云計算架構應該采用Google和亞馬遜式的x86搭建的分布式架構,一方面保證了系統的可靠性,同時又降低了成本。因此,在部署云計算時,業內普遍建議選用標準化的來構建基礎設施,因為采用不同的平臺,會造成他們之間標準化不一,在管理上也很難實現深入管理。
對此,IDC認為分布式架構不是唯一的云計算架構。
傳統架構的企業實施分布式架構之后,由于要對很多應用進行代碼的修改,導致企業不敢將核心應用直接挪到云計算平臺,而最終容易形成兩個孤島的架構:傳統架構和云計算架構。而從總體成本來看,盡管眾多運行公共云計算服務的廠商采用開源軟件降低軟件方面的成本,但投入到軟件開發人員身上的成本增加,導致總體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IDC認為,云計算架構應該是異構模式。未來的云計算是非常大的資源池,包含實現核心應用、實物處理、數據庫等等融合性的RISC架構設備,也有實現文件打印,以及更低端應用更開放性的架構,以及在外部應用和協作型應用更適合的x86架構。
IDC稱調查發現,用戶對虛擬化與云計算的關系同樣存在誤區。
“各委辦局的電子政務整合到一個平臺上,就是電子政務云,底層不需要進行虛擬化。”——某市政府信息辦主任
“通過虛擬化技術把服務器分成若干個虛擬機,在虛擬機上運行不同的應用,這就是我們的架構。”——某保險公司IT經理
不做虛擬化而只采用物理機來實現對云計算的支撐,很難實施資源池的調配,無法把資源池通過自動化來進行分配。而有些用戶盡管采用了虛擬機,如果沒有自動化的管理平臺,仍然需要管理人員的投入,使更多的人員介入,成本不降反增。
虛擬化應該包括服務器、存儲、網絡等所有的云計算基礎架構資源整合起來實現企業級全面虛擬化的過程。且虛擬化不是一步到位,要考慮企業級的應用擴展性、可用性、安全性等等各方面的要點。
目前企業更多偏向于實施私有云,更愿意把業務流程和決策支持等傳統的應用部署到新的云計算平臺上,因此,如何移植是非常重要的過程,而現實的情況是,由于對安全性能以及不同平臺應用的對接產生擔憂,絕大多數用戶在實施云計算的過程中更多地是部署新的應用,這與用戶的意愿是相悖的。IDC為用戶設計了應用部署移植方向:應用的交付成本和業務價值比較低,可以外包給公有云服務,也不會因為公有云網絡不暢而產生損失。而業務價值低,交付成本高,通過外包或者是內部的虛擬化來實現。業務價值相對較高,交付成本相對較低,不用節省成本的話,可以在傳統IT上做創新。對于核心應用,ERP數據庫等,開發成本比較高,對企業的價值比較高,這方面一定要部署到私有云的基礎架構和云計算的基礎架構上。
顯然,在從傳統架構向云計算遷移的過程中,用戶會遇到多種復雜的情景,這時去秉承“以x86架構為基礎的分步式架構是云計算的***選擇”是不明智的。
至少,現在如此。
責任編輯:芳馨
來源:
51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