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執行總裁李友:深度轉型迎接黃金十年
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開展,使得中國企業正在向“深度轉型”遷移。
是獲得短期盈利,還是致力于可持續的長期發展,已成為中國企業家無法回避的選擇題,也是企業首先要解決的自身定位問題。
企業轉型與經濟環境密切相關。多年來,中國企業一直走粗放型發展路線,少數行業甚至依賴階段性的政策機會優勢。如今,這些優勢都在逐步喪失。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可持續。企業的發展,則必須以深度轉型為目標,從創新、人才、管理三大方面入手,快速提升企業的自身競爭力,才能抓住新的“黃金十年”發展機遇。
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 李友
迫在眉睫
目前中國企業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提升轉型升級的需求也正在向“深度轉型”遷移——企業經營和發展模式,正在從以生產為核心的“產品經營”,向以產業鏈掌控為核心的“客戶經營”轉變。
以貴州甕福集團為例。2011年,甕福集團整體營業額超過240億元人民幣,是貴州省內經營規模第二大企業。在過去的幾年中,甕福集團從以磷肥為核心的產品模式,成功向以“基于磷肥的產業鏈服務型”企業升級,為礦業企業提供硫酸處理等化工業務解決方案,獲得強勁發展。
再比如恒安集團。作為一家以衛生巾制造聞名的企業,恒安通過轉型升級,不斷拓展自己的業務領域,公司產品已經覆蓋了紙巾、衛生巾、紙尿褲等多個生活用紙領域,為用戶提供了全套生活用紙解決方案,構建起“生活用紙王國”。
這些都是轉型結果較好的案例。但是中國仍然有大量的工業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緩慢、轉型目標模糊的問題。
深度轉型的根本目標,在于其結果是否能夠為企業提供“高客戶價值、高盈利能力、高員工滿意度、高產業鏈伙伴滿意度”的能力,進而為企業獲得長久的“可持續性高增長”,提供現實動力。毋庸置疑,“可持續性高增長”是所有商業企業夢寐以求的結果。
為何中國企業要對“深度轉型”予以強烈關注,并意識到“深度轉型”的緊迫性。源于中國企業前期轉型升級的緩慢性。尤其是在制造業領域,認為轉型升級主要就是“裝備現代化”的認識誤區,還大面積存在。
同樣作為一個企業,用友公司不僅積極倡導“深度轉型”,也在加速實踐“深度轉型”。從2010年開始,我們先后制定和推動“深度轉型”的三個階段目標,其中第一階段已于2011年完成,并取得了較好結果。比如我們對產品線進行了強化和精簡,提升了現有產品的盈利能力,對區域市場布局進行重新規劃,以及對企業內部考核制度進行了調整。預計在2013年底,我們公司將基本達成既定的轉型目標。而用友公司“深度轉型”的總體核心目標,則是“為客戶創造真實價值,進而獲得自身更好發展”。這一訴求,也是絕大部分現有商業企業的根本目標。
“三要素”
對于企業而言,“兩化深度融合”的根本,就是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工具性問題,即如何通過“兩化融合向兩化深度融合”轉變,使信息化手段不僅深入到企業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更能極大推動企業的運營效率、產業鏈掌控能力、市場應變能力等等,而這些仍然屬于企業運營過程中的工具性問題。
當企業立志更為長遠時,深度轉型所涵蓋的三個要素條件,不僅能幫助企業解決工具性問題,更能對企業獲得持續性高增長有所幫助。這三個要素分別為:創新機制轉型、人才機制轉型和管理機制轉型。
中國的創新體系,包括國家層面和企業層面,確實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當前最重要的問題在于,中國企業如何在多個方面與先進的國際企業實現“對標”,從國內最大、國內最強,向國際最大、國際一流轉型。
經營模式創新,在創新上占據首位。很多國內企業,從原材料到產品線,從質量控制體系到客戶管理體系,都建立并管理起來了,采用的也都是最新、最具競爭力的設備和技術,但為什么跟國際上領先的公司對比,還是有差距?這個差距的根本,就是經營模式問題。比如早在2007年,用友公司就提出“客戶經營”理念,企業客戶很認可很歡迎,我們也因實施這一體系,獲得更深的客戶信賴和更多的客戶價值。而從整個軟件行業來看,不少中國企業在經營上仍然僅著眼“如何賣出更多的產品”,而不是聚焦“如何幫助客戶更好的解決問題”。由此可見,經營模式和思維模式上有所創新,是中國企業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除此之外,就是產品和技術的創新,以及為了營造創新氛圍而建立的機制問題。以用友公司為例,公司按照企業盈利結果的硬性比例,在內部建立了一個創新基金,目的就是要解決年輕人的現實問題,進而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在任何企業,創新活力的主力軍,一定是年輕人,而當年輕人被住房成本、生活成本等壓力捆綁時,激發其創新活力是很困難的。這只是一個細節方面,企業要進行深度轉型,必須有公開、公正、公平的創新機制存在。
在新一輪全球經濟深度洗牌這個大背景下,創新成為了所有企業的必選。對于中國企業乃至中國來說,這是個不能錯過的戰略契機。
人才對于企業發展的深刻重要性,是用友這幾年實施“深度轉型”過程中很重要的感受。最為直接的感受是,信息化應用水平最弱的行業,往往也是專業信息化人才最匱乏的行業。這也從反面驗證,無論是“兩化深度融合”,還是“深化轉型”,都必須充分重視人才資源的積累和部署。
人才問題,不僅對于用友,而且就整個社會而言,都已經成為明顯的問題和壓力,中國的勞動力紅利時代已經過去。從人才供應鏈的角度分析,人才供給應當是個持續的過程,和企業的整體業務結構、經營結構關聯度很大。如果企業在經營理念和經營結構上要“深度轉型”,人才結構跟不上,轉型就很難成功。
所以,人才結構、人才供應鏈、人才體系的建立和持續性,是當前中國企業必須重視和強化解決的環節。人才體系的建立,不單純是人力資源制度的建立和規范。
以用友為例,我們將在2012年強化“人才供應鏈計劃”和“繼任者計劃”。前一個計劃是通過多個渠道解決用友公司的可用性人才積累問題,后一個計劃則是為關鍵崗位和職能,提供可用備份資源。“繼任者計劃”不是傳統意義上理解的“要換人”,而是建立一套為核心崗位設定的可用人才備用體系。
很多中國企業,尤其是工業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涉及最多的就是管理問題。大部分企業已經意識到,與國際性的強競爭力企業之間的差距,主要是中國企業自身在管理體系、管理機制、管理文化上過于粗放、易變,而管理作為企業競爭力發展的基礎,短板效應也越來越為明顯。
由于管理上存在的差距,導致企業在經營規范、風險控制、流程制定、執行力等多個環節,都受到不利影響。比如在創新環節,因為管理機制的不完善,或者管理文化上的隨意性,導致好的想法往往在執行上產生偏離。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人不缺想法,但是缺乏執行力。
管理體系、管理機制、管理文化,三者屬于層層遞進的關系。管理體系的建立,是要盡可能擺脫傳統的以人為主的管理習慣,使得管理的規范、流程、控制比較明確;管理機制是用于支撐和確保管理體系的實現,主要手段就是以激勵、考核、授權等機制,來落實和維護管理體系;管理文化是企業管理體系中的最高層次,通過好的管理文化,樹立企業文化,其中尤以責任文化為核心。
簡言之,有效的管理機制,是人才聚集和穩定的基礎;而人才聚集則是創新機制得以貫徹的基礎;只有創新機制有效,中國企業的“深度轉型”才有可能得到有效部署和取得預期結果。
21世紀的前十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中國企業如果能以“兩化深度融合”為手段,以“創新、人才、管理”的提升和優化為基礎,以“深度轉型”為核心,在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可持續高效益增長、“彎道超車”的最終目標,就能在未來十年的經濟發展潮流中,再度抓住新的“黃金十年”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