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前沿運營商級網絡技術
一、C-RAN
2010年4月23日,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提出了面向綠色演進的新型無線接入網架構C-RAN。C-RAN是基于集中化處理,協作式無線電和實時云計算構架的綠色無線接入網構架。其本質是通過實現減少基站機房數量,減少能耗,采用協作化、虛擬化技術,實現資源共享和動態調度,提高頻譜效率,以達到低成本,高帶寬和靈活度的運營。
目前,中國移動在七個城市的GSM和TD-SCDMA現網分別進行了C-RAN集中化部署實驗,驗證了集中化基帶池、動態載波調度、光纖環路保護及遠端供電技術。實驗結果表明,與傳統建設方式相比,C-RAN集中化建設周期最短可縮短50%,系統節電***達71%。目前,中國移動已經展示了C-RAN雙模原型機,實現了GSM、TD-SCDMA在通用服務器上的高效處理。
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 黃宇紅——
“中國移動希望在C-RAN中把無線通信、電信技術、IT技術的***成果融合起來,用***效的方式來低成本建設網絡。”
二、TD-LTE
2004年11月,3GPP在魁北克會議上啟動3G系統長期演進(LTE,LongTermEvolution)的研究項目,全球主要的運營商和設備廠家通過會議、郵件討論等方式,開始形成對LTE系統的初步需求。TD-LTE的提案于2005年4月開始提出,2007年11月,3GPPRAN1會議通過了27家公司聯署的LTETDD融合幀結構的建議,統一了LTETDD的兩種幀結構。
目前,全球各地已經建設了30多個TD-LTE試驗網,日本、印度、沙特、瑞典、澳大利亞等國家的10余家運營商已有明確的TD-LTE商用計劃并部分開始了商用網絡建設。今年3月,中國移動在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廈門等六城市啟動TD-LTE規模試驗,目前已建設了超過850個基站的TD-LTE規模試驗網絡,來自全球的11家系統設備廠商和10家芯片廠商參與了測試。第二階段多模測試即將于年底展開,預計將于明年6月結束,目前北京TD-LTE示范網建設已啟動。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長 聞庫——
“TD-LTE是未來國際4G標準的重要基礎,TD-LTE技術的成熟和產業鏈的形成,對中國通信行業發展關系重大。”
三、HSPA+
HSPA+作為HSPA的增強技術,3GPP中定義的HSPA+技術包括64QAM高階調制、MIMO、DC、DB等技術,目前分為四個階段,階段一主要是支持64QAM、DLMIMO技術;階段二主要是支持64QAM+MIMO技術、DC技術;階段三主要是支持64QAM+MIMO+DC技術;階段四主要是支持64QAM+MIMO+DB。在2010年12月舉行的全體會議上,3GPP決定將HSPA主要增強功能作為可用新標準寫入第11版本或更高版本,在從HSPA到LTE的升級中曾一度引起“是否跨越”的業內爭論。而由于在LTE完全成熟和商用前,HSPA+可在現有頻譜資源上以較小代價獲得近似LTE的性能,充分保護運營商的投資,考慮到無縫升級,目前越來越多的運營商開始著手開展HSPA+試驗。代表3GPP技術的無線行業協會4GAmericas預計全球所有376個商用HSPA網絡中的大多數將升級到HSPA+。2011年5月17日,中國聯通在全國主要的56個城市開放了HSPA+網絡,將3G無線上網卡的速率升級至21Mbps,較HSPA網絡提升了3倍。
陜西聯通 周雙陽——
“HSPA+對于網絡應用及性能有多方面的改善:一是提升網絡容量,二是提高系統峰值速率,三是降低每比特數據傳輸成本。”
四、有源天線
有源天線是帶有源器件的天線。它具有體積小、能耗低、安裝靈活、覆蓋能力強的特點。有源天線是網絡構架變革的基礎組成部分。進入2011年以來,包括阿爾卡特朗訊的LightRadio解決方案、愛立信的Air解決方案、諾基亞西門子通信的FlexiRace解決方案的推出,有源天線呈快速發展之勢。目前,各主流設備商紛紛推出了有源天線產品。
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 陳如明——
“AIR在降低功耗和簡化安裝方面有優勢。lightRadio體現了基站小型化、分布化趨勢。”#p#
五、統一RAN
統一RAN最早源于軟件無線電技術。統一RAN徹底改變了GSM、UMTS、LTE“三套設備”、“三張網”疊加部署的落后建網模式,能夠幫助運營商在網絡升級過程中***限度節省投資。從2008年開始,各主流設備商都推出了統一RAN產品,包括華為的SingleRAN、中興的Uni-RAN、愛立信的EvoRAN、諾西的SingleRAN等等。
目前,在新建和擴容的網絡中,大部分主流設備商都采用了“統一RAN”基站。目前,運營商需要顯著提升網絡的性價比、降低網絡復雜度、降低數據業務的每比特成本。因此,應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的接入速率、更大的網絡容量和更高的頻譜利用率。
運營商的網絡不可能一夜之間升級到LTE階段,2G/3G/LTE網絡必將長期共存、各司其職。現有GSM網絡經過多年的發展、優化,能夠提供最全面的覆蓋,從農村到城市、室內到室外。GSM網絡為用戶提供最基本的語音和SMS服務;在市區和熱點地區,LTE網絡可以為用戶提供高速的數據業務。通過SDR基站實現2G/3G融合組網、軟件升級支持HSPA+和平滑演進至LTE,運營商避免了網絡升級換代帶來的重復建設和高成本投資。以SDR為代表的新一代軟基站,已成為全球移動運營商的***基站。
華為***營銷官 余承東——
“統一RAN可使運營商的站點、頻譜、管線、用戶和員工等核心資產價值***化。”
六、塑料光纖
塑料光纖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而通信領域的應用研究始于2000年。在2000年OFC會議上,日本旭硝子提出塑料光纖完全可以滿足短距離的通信應用。我國于90年代初期開始將國產塑料光纖投入市場,主要用于工藝品制作等方面。200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頒布了通信用塑料光纖的行業標準,開啟了塑料光纖的新階段。
浙江飛爾康收購了愛爾蘭Firecomms公司之后,我國成為全球***擁有完整塑料光纖產業鏈的國家。同時,中科海通業已可以提供完整的塑料光纖的材料以及生產工藝,打破了國際壟斷。而塑料光纖在FTTH以及智能電網中的應用也已經得到廣泛認可,塑料光纖已經進入應用推廣期。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趙榮華——
“合理利用投資,綜合發展產業鏈,才是助力塑料光纖產業發展的關鍵。”
七、P-OTN
隨著PTN和OTN的應用推廣,在我國許多大中城市的城域核心層,存在著PTN和現有WDM/OTN設備通過背靠背組網來解決大容量傳送和分組業務高效傳送的應用場景。因此需要將OTN和PTN的功能特性和設備形態進一步有機融合,從而催生了新一代光傳送網產品形態——分組化的光傳送網(P-OTN),目的是實現L0WDM/ROADM光層、L1SDH/OTN層和L2分組傳送層(包括以太網和MPLS-TP)的功能集成和有機融合。
北美運營商Verizon率先提出對骨干網P-OTP產品的功能需求,T-PACK和PMC等公司陸續推出了相關芯片,近年來富士通、諾西、Ciena等公司紛紛開發P-OTS產品來滿足運營商網絡需求,我國華為、中興和烽火等公司的相關產品也正在積極研發之中,預計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中將陸續推出商用化產品。
諾西光傳輸總監 蔣俏峰——
“歐美運營商已經展開P-OTN應用,但國內尚無案例。原因在于運營商“數據”與“傳輸”分家的運維體系阻礙了技術推廣。”
八、商業智能BI
商業智能的概念最早由Gartner提出,Gartner將商業智能定義為:商業智能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過應用基于事實的支持系統來輔助商業決策的制定。商業智能技術提供使企業迅速分析數據的技術和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和分析數據,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用的信息,然后分發到企業各處。包括IBM、微軟、SAP、甲骨文、Informatica、金蝶在內的廠商都在進行商業智能技術的開發并從中獲益。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商業智能技術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為,在企業中也都有了規模應用。不過,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也對BI技術提出了挑戰,如何從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獲取有利信息成為BI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BI向云計算平臺遷移成為BI發展方向之一。也正因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于企業來說,BI顯得更為重要,為企業提供正確的決策依據。特別是運營商,2011年提出要建設智能管道,實現智慧運營,顯然,BI成為支撐運營商智慧運營的基礎。
SAP中國區總裁 蕭潔云——
“商務智能解決方案能非常有效地幫助中國企業更準確、更快速地訪問重要業務信息,從而制定更明智的企業決策。”#p#
九、100G
2005年9月,當時的朗訊在貝爾實驗室***演示了100G技術,實現了以太網中傳輸100G的技術突破。隨后,北電后來居上,2009年在全球首發100G商用系統,并宣布與Verizon在巴黎、法蘭克福直接部署***條商用的100G網絡。今年10月,上海貝爾為我國某一運營商部署了全國***條商用100G網絡。
我國干線網流量年增長率高達60%,40GWDM系統部署兩年就滿負荷運轉,已經難以滿足網絡發展需求,100G的需求將在2012年成為主流。中電信已經啟動100G實驗室測試,為規模應用做準備。
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 韋樂平——
“業界將長期面臨10/40/100 Gbps 共存的局面,需綜合考慮三者的協調發展。”
十、IP RAN
IP RAN是當前移動承載網領域主流解決方案,它基于靈活IP通信的設計理念,以傳統的路由器架構為基礎,增強OAM機制,業務保護機制以及分組時鐘傳輸能力,其業務轉發推薦采用動態控制平面的自動路由機制。
以路由器架構為基礎的硬件結構具備豐富的三層路由能力,更好的支持多業務承載。
中國電信2009年提出以IPRAN承載網絡為起點,構建全業務電信級以太網絡,2011年初,中國電信在杭州、金華、鎮江、蘇州、深圳等城市進行了IPRAN承載網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十一、GPON
GPON技術發源于1995年形成的ATMPON(既APON),最早由FSAN標準組織提出,經ITU-T指定,2004年形成最終標準。
一直與EPON處于競爭地位。在亞太地區一直被壓制,2010年開始發力,目前新增份額已經開始超越EPON。
中移動專寵GPON,中電信、中聯通也開始青睞GPON。GPON為運營商提供了更大的分光比、2倍于EPON的下行帶寬,在FTTH中優勢尤為明顯。
中國移動研究院網絡研究所所長助理 李晗——
“GPON的DFB+APD提供更高光功率預算不是劣勢,許多運營商愿為更高性能多付10美金。”
十二、云計算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計算機科學專家JohnMcCarthy提出云計算概念。但當時大范圍推廣條件并不成熟。之后,出現網格計算、分布式計算,這都可稱之為云計算的前身。1983年,當時的Sun公司提出“網絡是電腦”,云計算的雛形日益清晰。2006年3月,亞馬遜推出彈性計算云服務。2006年8月9日,Google***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提出“云計算”概念。隨后,云計算以不可阻擋之勢在全世界范圍蔓延,被認為是繼PC、互聯網之后的IT界第三次革命。
目前,三大運營商相繼發布了云計算戰略。2008年,中國移動發布“大云”計劃1.0,在將來的不久,中國移動大云計劃2.0將出爐。今年8月,中國電信推出“天翼云”云計算戰略。而中國聯通則將推出“沃云”架構,并即將推出虛擬數據中心,為用戶提供IaaS服務。
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院長 黃曉慶——
“云計算給整個IT行業帶來變革而且云計算最終會從“企業云”逐步向“個人云”演進。”
十三、CDN
CDN概念最早誕生于1998年,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批研究生通過分析當時互聯網的網絡狀況,提出的一套解決方案。通過在現有的Internet中增加一層新的網絡架構,將網站的內容發布到最接近用戶的網絡“邊緣”,使用戶就近取得所需內容,解決Internet網絡擁擠的狀況,并提高用戶訪問網站的響應速度。隨后,國際知名廠商如思科、北電、F5、Radware、Array等曾先后推出自己的CDN產品或解決方案。北電甚至預言未來的互聯網將以CDN為基礎。
我國很早就開始研究和應用CDN,但由于各種原因CDN普及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不過,隨著三網融合的不斷推進,我國CDN網絡將逐漸普及。目前,運營商十分重視CDN網絡的建設,未來視頻將成為業務的主要呈現方式,將***的視頻體驗推送給用戶,顯然是運營商搶占三網融合市場的重要利器,因此,CDN不可或缺。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標準研究所互聯網中心主任 何寶宏——
“分析全球互聯網流量排行數據,排行在最前列的企業不是運營商,反而是CDN服務提供商。我非??春脟鴥菴DN市場,特別是隨著三網融合的推動,CDN將步入快車道。”#p#
十四、集裝箱數據中心
集裝箱數據中心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06年,SUN公司在當年10月提出所謂“黑盒子計劃”(Blackbox),構想是將構成數據中心的部分基本原件,包括計算機硬件、供電和冷卻設備等全部放到一個標準集裝箱中。相對傳統數據中心,集裝箱數據中心***的優勢是可以快速布署,此外,高能效、可移動性也是集裝箱數據中心的突出優勢。
惠普、IBM、Oracle、SGI等廠商早就推出了集裝箱數據中心解決方案。今年以來,國內廠商也開始大規模進入集裝箱數據中心市場,華為、中興通訊等陸續推出集裝箱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并在某些行業得到了初步應用。中國聯通已有省級公司采用了集裝箱數據中心。寧波電信和上海電信分別與世紀互聯以及上海數據港公司開展了集裝箱數據中心合作。上海市今年宣布將在洋山保稅港區打造“云海數據中心”,2011年到2012年,將重點發展以集裝箱數據中心為基礎的IDC產業及相關服務業。
湖北聯通產品創新部 李欣——
“集裝箱數據中心有選址靈活、快速部署、可擴展以及綠色節能等諸多優勢。”
十五、高壓直流供電
所謂高壓,是240V直流供電系統相對于原來機房中的48V直流供電而言。高壓直流供電技術引入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提升系統的安全性。UPS系統本身僅并聯主機具有冗余備份,系統組件之間更多地是串聯關系,其可用性是各部分組件可靠性的連乘結果,總體可靠性低于單個組件的可靠性。
中國電信一直是高壓直流供電的主要推動者,2007年,江蘇電信開始在鹽城地區試用,截至2010年12月,中國電信共有110個240V直流供電系統投入使用。2010年和2011年,中國電信先后兩次從集團層面發文,要求各省推廣高壓直流供電的應用。目前,中國電信超過12個省的電信分公司在試用高壓直流供電系統,部署量超過200個。今年8月,武漢電信部署了***1000Ah高壓直流供電系統。此外,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也開始在部分省份試點。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網運部高級業務督導 楊世忠——
“240V直流供電系統是通信電源中的一支技術奇葩,在通信領域中會獨領風騷。”
十六、蒸發式冷卻
蒸發式冷氣機是以水代替傳統空調的氟利昂作為冷媒,采用蒸發制冷技術,使空氣和水進行熱濕交換,水在蒸發過程中吸熱,實現降溫。1998年,蒸發式冷氣機被引入中國大陸。2004-2005年,國產蒸發式冷氣機行業快速發展,市場規模急劇擴大,2009年,蒸發式冷氣機開始在通信行業應用。
2009年,福建聯通開始試用蒸發式冷卻技術。2010年7月,蒸發式冷氣機進入了中國聯通集團電子采購平臺。在福建項目的示范效應下,江西電信、湖南電信等二十余家地方運營商先后實施了試點工程。
中國制冷學會理事、西安工程大學副校長 黃翔——
“下一步間接蒸發和直接蒸發相結合的第二代蒸發式冷氣機甚至可能取代精密空調。”
十七、云手機
蘋果賴以生存的服務AppStore被認為是手機云服務的前身,它將應用軟件資源統一整合到服務器當中,供用戶購買和下載。在Android的推動下,智能手機潮流逐漸興起之后,各終端廠商也開始效仿AppStore模式,并擴散到音樂、手機閱讀等服務當中。
現階段移動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不論是終端廠商還是互聯網企業,都有不同方面的云服務布局,酷派、摩托羅拉、聯想等廠商更是在今年年底呈集中趨勢相繼發布個人云服務,包括為用戶提供免費的巨大存儲空間、不同終端間的遠程訪問、斷點續傳、數據同步和擦除,以及豐富的推送功能等。不過對于云服務而言,安全性一直是一道難邁的坎,而且個人云業務在很大程度上都牽涉到用戶隱私問題,如何能樹立“信譽”,讓消費者放心是目前云服務的***要務。
小米科技CEO 雷軍——
“云手機背后的云平臺乃至管道支持是否“給力”,才是關鍵所在。”
十八、操作系統
操作系統是智能終端系統的內核與基礎,其更新換代直接影響到終端設備的發展和市場。在國內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定義還模糊不清時,蘋果、黑莓等手機產品已在北美、歐洲市場風靡,iOS和BlackberryOS成為最被看好的兩款操作系統。
近年來操作系統市場格局發生急劇改變,塞班被諾基亞拋棄后正在走向淪陷,黑莓市場份額逐漸被蘋果和谷歌掠奪。憑借三星、摩托羅拉、HTC等強勢終端廠商的青睞,以及國內廠商的集體投靠,Android已占據國內操作系統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蘋果iOS5.0和Android4.0都在今年相繼發布,隨著操作系統不斷的升級,UI的個性化和可塑性極高,其對終端應用的支撐能力也日益強大,不僅實現了多任務處理、高清視頻等等諸多用戶體驗***的服務,更具備人臉識別、語音助手等創新功能。在滿足消費者與日俱增的使用訴求時,也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 丁道勤——
“對手機操作系統的有效控制直接決定著我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路線。”
十九、風光互補基站
風光互補基站供電系統利用太陽能和風能兩種可再生綠色能源,實現了太陽能與風能資源的互補、白天和夜晚的互補、晴天和陰雨天的互補,在節約***資源消耗的同時,減少了有害氣體的排放。
中國移動2009年就進行了風光互補通信基站供電系統的集中采購。近期,中國移動已經啟動了2011-2012年風光互補系統集采招標,風力發電系統數量包括1600臺風機和1070臺控制器。
泰立威武公司董事長 馬玉亭——
“當前風光互補能源市場混亂,缺乏質量監管和統一標準,風機質量無法保證。”
二十、RFID
RFID即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無線電信號識別特定的目標讀寫相關數據。其實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射頻識別就作為新的衍生技術開始了萌芽時期,此后,射頻識別技術的理論逐漸得到發展,并且開始了一些應用嘗試,直到90年代初,其技術和產品進入商業應用階段,與此同時,標準化問題日趨為業內所重視。
隨著射頻識別產品種類更加豐富,電子標簽成本不斷降低,規模應用行業日益擴大,目前在國內已經廣泛應用到交通管理、物流資產跟蹤等領域,而目前在美國、歐洲以及亞洲的日、韓等地,基于RFID的手機支付已經越發普及。更重要的是,手機支付僅僅是RFID的一個基礎應用,RFID將支持整個物聯網行業的興起,運營商能夠為用戶帶來充分的便利,以提高用戶粘性,并開拓、穩定集團客戶。2012年有望成為國內手機支付發展的春天。
中國移動研究院業務研究所 陳志剛——
運營商在移動支付標準上主導權喪失,且市場拓展又面臨巨大行業門檻和初期投資成本過高等問題。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