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設計的未來:從硬件到軟件
今天,手機市場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功能手機主導的市場已為智能手機所主導。消費者對能上網、可下載、跑應用的手持終端的關注不斷上升,電子郵件和日程表重新煥發出生機,智能手機儼然已成為傻瓜相機非常可靠的替代品。
根預測,2011年全球將會售出4.2億臺智能手機,這一趨勢導致手機廠商紛紛改弦易張,調整設備戰略,發布新旗艦機型,以確保能夠追上競爭對手。隨著Google的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在過去兩年取得長足發展,供應商發現,在規格類似,Android軟件千篇一律的情況之下,正是自己手機的設計能夠幫助他們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目前的智能手機市場風向開始轉變,更大尺寸規格的手機已經出現,HTC的TITAN以及三星的Note剛剛粉墨登場。有著4.7英寸屏幕的TITAN和Note,其尺寸已經介乎手機和平板電腦之間,這么大的設備在手,僅靠單手來敲擊和瀏覽已經變得困難。
而蘋果則相反,仍信賴4英寸,對手機體型苗條的追求一如既往,轉而讓屏幕盡可能地大,大到足以欣賞媒體、瀏覽應用,同時保持著單手即可用、不至于造成不適的能力。盡管其***設備仍維持嚴格的設計策略,不過根據報導,蘋果的下一代iPhone有可能改變設計策略,增大屏幕尺寸,但是會把手機形態改為淚滴型,讓其10mm厚度的智能手機看起來更加消瘦,保持苗條的外觀。
未來幾年,手機供應商引入新型顯示技術和功能部件已成定勢,這些技術和部件可令其調整手持終端的設計和形態,一眼望過去能顯示更多的信息,手持操作變得更有效率,使得掌握和瀏覽手機均成為無縫體驗,同時讓先進的軟件得以拓展設備的物理特性。
從硬件到軟件
擁有一臺大型手機的好處是,其精良的配備可通過嵌入式服務或應用同時顯示內容合作伙伴及手機制造商提供的媒體內容。然而,把尺寸太大(4.7英寸或更大)的手機放到口袋或手袋中,會導致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感到不適。
有鑒于此,制造商已經著手調整其手機設計,全版面觸控(edge-to-edge screens),增加了屏幕空間的同時仍維持整體機身的較小尺寸。三星和Google***的智能手機合資公司本周晚些時候將會推出4.65英寸大小的Galaxy Nexus,這家韓國手機巨頭說自己已經在努力拿掉斜墊面以便令其感覺適用。
為了將屏幕這個不動產物盡其用,三星拿掉了物理按鍵,甚至觸摸感應按鍵也不要了,而是利用了屏幕按鍵,“回退”、“主畫面”及多任務按鍵已經硬編碼進了Android新的冰激凌三明治系統(Ice Cream Sandwich Android)內,這種方式之前也應用到了面向平板電腦的Honeycomb Android操作系統上。
目前的智能手機市場,是開發人員在屏幕背后進行調整工作,并開發出主流的操作系統,將用戶從硬按鍵轉移出去,以相關的人際控制替代了關鍵的硬件功能。隨著設備不斷變得更大,隨著供應商不得不為空間的需求做妥協,一旦開發人員和制造商找出用軟件來體現相同功能的辦法,我們有可能看到硬按鍵發生更加深刻的轉變,用額外的屏幕空間展現甚至把聲音控制鍵、主畫面按鍵以及鎖屏鍵隱藏進設備的各種菜單中。

智能手機制造商中間有一股不斷壯大的趨勢,就是熱衷于展示自己看好的未來科技。諾基亞、RIM和微軟最近都發布了展示視頻,宣揚自己看好的未來移動計算趨勢,實時信息顯示在未來風格的手機終端每一塊屏幕上。
拿諾基亞的GEM概念手機來說吧; 它采用了經典的手機設計,所不同的是設備的每一寸地方都是觸摸屏。諾基亞的概念設備不僅僅利用前面板作為輸入,還允許用戶用戶在背面選擇不同的選項,從而與正面屏幕發生的事情進行互動。這種未來派設備利用了若干個虛擬按鍵,但是沒有像三星的Nexus那樣把這些按鍵限制在前面板上,同時,諾基亞的GEM概念機將音樂回放控制放置在設備的頂部,甚至還可以顯示廣告,讓手機用戶點擊,以便幫助他們抵消部分運營商的月租費。
概念手機展示了業界所希望的前進方向,不過制造商多少還得保持原有的熟悉感,以便用戶能夠掌握設備是如何進行操作的。現在發布的移動設備的制造方式為了令其更耐用、降低受損的機會,并最終將電路和技術的復雜性隱藏在外殼底下。
供應商尚無法推出實現這種概念的設備,除非制造商掌握了生產技術(同時還要確保可靠、有效、更重要的是買得起)。照目前的現狀來說,技術能夠做到讓設備更大、更快,尚無法徹底顛覆其外觀和操作。

概念手機顯示了一個常見的主題,軟件干苦工。當然,它們會擁有更快的處理來處理這一切的額外數據,需要帶傳感器的攝像頭來捕捉1500萬像素的圖像,需要觸感面板在設備背面提供輸入,這些配置都需要制造商考慮吸收進去。
然而從現狀許多在網上放出來的視頻來看,其真正的價值還是在于這些設備上的軟件實現了用戶之所需,設備的設計仍舊是智能手機的老樣子:單屏幕,只有一面可供輸入的觸摸屏。
#p#
保持熟悉
移動設備將會一直保持著熟悉感,畢竟它們是要設計為便攜、輕量,顯示的信息要讓用戶容易接受—不過這并不是說事情就不能改變的。
讓我們時光倒流回五年以前,回顧一下當時***手機潮流的東西是什么樣子的。那時候,諾基亞仍是手機市場的霸主,推出早期的智能手機設備是能夠運行Java應用的,也能夠連接上互聯網。在蘋果進入手機市場之前,一部沒有物理按鍵的設備是無法想象—技術早已經有了,不過別的手機制造商尚受軟件授權的煩擾,還在忙著合并那根觸筆。
然而,概念視頻的確反映了關鍵的趨勢—利用了那些技術的功能正在開始實現。
其中一項技術是軟性顯示器。軟性顯示器的開發已經有10多年了,只是由于屏幕的可靠性問題而阻止其更迅速地流行。由于手機屏幕受限于液晶顯示,研究機構及某些全球***型的技術公司,包括三星在內,正在尋找刺激性氣體和聚合物,以便創造出相對于LCD的更加超薄、超清、超亮、供電簡單的顯示器。
三星聲稱明年將會引入軟性顯示器,而采用該技術的智能手機將會在上半年面市,諾基亞則已經展示過帶軟性顯示器的可扭曲的概念手機。
這兩家公司均將利用發光二極管技術(OLED),這種技術相對LED來說有幾大好處,一是成本低、工藝簡單;二是全固態抗震動性強,可軟性顯示;三是響應快速,微秒級的響應時間為普通液晶屏的千分之一。
隨著三星致力于軟性顯示的研究及諾基亞的概念展示,可彎曲控制的智能手機極有可能成為現實,從而給用戶一種新的與手機交互的方式。
結論
在不久的將來手機設計不大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主要是因為當前的設計有效。目前的手機很合手,能夠在耳朵和嘴巴之間搭起橋梁,各種形狀尺寸都有。
增加軟性屏幕,減少硬按鍵,也許這會改變設備操作的方式,但是觸摸屏似乎仍舊保留。設備制造商已經找到對手機屏幕光滑的玻璃平板增加反饋感的方式,這意味著不久我們就能感覺到所看到的東西。再次重申,這些功能的實現是快速演進的硬件與軟件的融合所賜,不是什么手機本身的尺寸或形狀帶來的。
也許我們希望今天所見到的未來主義概念設備成為現實,但是你真的希望操作一部看起來像條魚一樣的手機嗎?移動設備應該保持其便攜性,今日的制造商在保持其風格方面干了一件好事情。隨著手機的角色的不斷演變,迎合特定需求用戶的利基產品也許會出現,不過目前暫時而言,你的那臺規規矩矩的智能手機似乎仍將是手機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