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國互聯網前景展望
時值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的第十屆中國互聯網大會召開。2011年,中國互聯網發展又走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轉捩點。到今年,互聯網在中國大規模商用已整整15年。其中1996年~2000年屬于起步階段,而2001年~2011年可謂中國互聯網全面起飛的第一個十年。探究過去十年,中國互聯網第一級助推的主要動因是“新媒體”業務的持續創新。下一個十年,中國互聯網將向何處去?我們認為,未來十年,中國互聯網將呈現“新媒體”與“新應用”比翼雙飛的態勢。
驀然回首 “新媒體”引領創新已十年
從2001到2011年,中國互聯網用戶數由幾千萬躍升至幾億,上升了20多倍;互聯網站由幾千家躍升至數萬家,增長了10多倍。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從2000年前后四大門戶網站上市點燃中國互聯網企業赴美IPO熱潮開始,如今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的市值規模已足以笑傲整個中國信息產業。截至2011年2月11日,騰訊、百度和阿里巴巴已經成為流通市值超過百億美元的在境外上市互聯網企業。目前,騰訊、百度的流通市值已經超過了中國聯通;阿里巴巴的流通市值已經超過中國電信。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市值總規模與傳統電信運營業的市值總規模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回顧、探究中國互聯網過去十年高速度、跨越式發展歷程,其主要的動力來自于源源不斷的持續創新。從電子郵件、信息瀏覽、新聞門戶、BBS、電子報刊、網絡博客、移動門戶,再到目前的SNS、微博、播客,幾乎每年都會涌現出一兩項新的突破和明星業務。這些持續不斷的創新,豐富了互聯網的內容,也拉動著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
這些新的業務,從總體上來看,都屬于信息媒介類應用。它們代表了人類信息交流方式的創新方向,創造了人類信息交流的一個個“新媒體”,我們可以把這些應用都統歸為“新媒體”類應用。
互聯網出現之前,人類信息交流的主流媒介有兩類,一類是以新聞報刊、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廣播式、點對面的公眾信息媒介;另一類是以郵政、電信為代表的人與人之間的定向性、點對點的信息交流媒介。而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中國互聯網的創新和發展,開辟了信息媒介的全新服務模式。從免費郵箱到WWW瀏覽,從WEB1.0到WEB2.0,從新浪到騰訊,從博客到微博,從門戶到檢索,再從公眾門戶訪問到RSS個性訂閱,概括起來它們都屬于“信息媒介”的業務范疇。所不同的是,它們在商業模式和信息交流方式方面,形成了與傳統媒介大相徑庭的模式。在經營模式上,傳統媒介主要是實行有償消費的原則,是通過向使用者收費的方式來實現經濟循環的。但是,互聯網“新媒體”采用了免費服務的方式,它們的收入來源主要通過“出售注意力”的后向收費模式。從網絡模式上,以充分開放的、多媒體的、多維互動的方式,充分滿足信息消費者信息交流的需求。正是這種功能和模式的創新,顛覆了傳統媒體的經營方式,在不斷擴大信息服務市場的同時,也極大地分流了電信及傳統媒體的業務。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里,“新媒體”類互聯網業務將持續高速發展,不斷替代傳統電信和傳統媒體市場,2.0后還會有3.0,微博后面還會有“超微博”。
展望未來 互聯網“新應用”將異軍突起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十年,尤其是最近的五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一些與互聯網“新媒體”類業務不同的互聯網業務開始出現。比如,網絡游戲、電子商務、網絡音樂、網絡視頻以及包括軟件商店在內的各類網絡商店迅猛發展,正在成為互聯網業務持續發展的新的驅動力。這些業務,在商業模式和網絡模式上,已呈現出與此前的“新媒體”類業務的互聯網業務明顯不同的特征。在收費模式上,它開始突破了“新媒體”類業務通行的免費模式,在保持后向收費的同時,開始嘗試向消費者實施按量收費;呈現出雙向收費的新趨勢;在網絡支撐需求上,它也開始由過去不講求安全質量的充分開放的網絡,開始向智能化連接、安全可靠的需求方向發展,呈現出移動互聯網與互聯網移動的雙通道的多元需求發展趨勢。在整個經濟上,如果說傳統媒體實行的是傳統經濟體制,“新媒體”實行的是新經濟體制的話,那么這些新的業務卻呈現出混合經濟體制特征。這些新的業務,是以向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應用服務為宗旨的,可以把這一類的業務統稱為互聯網的“新應用”。
——從需求趨勢來看,人們對互聯網的需求除了信息共享和信息傳遞的需求外,開始產生了更多結合身份認證、獲取個性化、有價值信息的應用訴求。
——從網絡支撐的可能性來看,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一個可以隨時隨地實現安全可靠的服務、不同于原有互聯網的信息網絡正日益完善,為中國互聯網的“新應用”提供了可能。
——從政策條件來看,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日益成熟,金融應用環境也日益完善起來,尤其是國家推動物聯網發展的政策環境。這都將成為驅動中國互聯網“新應用”的巨大動力。
預計,隨著中國網民的日益成熟,中國網絡應用向各行各業的日益滲透,尤其是隨著電子商務、物聯網的持續發展,這些“新應用”類的業務,將在未來十年異軍突起,形成與“新媒體”類業務比翼雙飛的格局。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