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云端看錢景 國內云計算盈利之道
云計算是IT強國面向中國這樣的IT弱國的強大營銷策略,我們即喜歡又得不到既是這些鼓吹云計算公司的目的。看其本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立足國家和本土廠商利益,結合我國用戶的實際需要,提出中國特色的云計算,而非人云亦云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科學家和媒體編輯們在談論一個新的技術、新產品、新公司時問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如何賺錢,商業模式是什么?”在他們學會這樣的問題之前,最常用的問題是:“這東西有什么用?”。所以,今天我們看到很多看起來沒有用的東西在賺錢,而那些非常實用的東西卻因為賺不到錢而不能再繼續完善。
相當一部分人們,今天希望用一個誰也說不清楚有什么用處,叫云計算的東西賺錢,并找到商業模式。
“Amazon、Google和IBM是第一批將云計算引入公眾視線的公司。Amazon使用S3和EC2為小型企業提供計算和存儲服務;Google允許第三方在Google的云計算中運行大型并行應程序;IBM則推出了藍云計劃,讓人們創建的新型應用程序能夠訪問大型共享的計算節點網格。”這些大企業似乎都在向世界證明著,什么是云計算,云計算應該是什么。
在IT界,每一個新興技術或概念都可能是一場巨大變革。搜索、電子商務、SNS……云計算也不例外,眾多互聯網軟件廠家染指云的同時,也為如何盈利在云端絞盡了腦汁。
云計算作為產品本身大致分兩種形態:
萬能的云平臺服務
所謂云平臺,就是在云計算環境下,平臺提供商提供基于云計算服務的軟件產品,用戶只需配置作為云端的終端顯示設備以及接入現成的網絡資源,因而實現節省IT基礎設施建設的巨額投資。
在云平臺上,云計算能夠讓中小企業應用到豐富的性能先進的大型系統平臺與重要信息資源。與此同時,云計算能為中小企業提供多種多樣的、能夠滿足不同業務發展需要的應用服務,包括企業管理軟件、辦公軟件、行業應用軟件以及各類通用軟件和行業通用軟件等。
不難看出,云平臺實現了基礎運營服務與應用服務在同一平臺運營,用戶在云平臺中即可獲取功能豐富的各種應用,由于數據統一在同一平臺中,數據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推進了企業信息化改造進程。
獨立的云企業私有云
當眾多廠商都在高舉云計算大旗,那也將預示著,云從概念走向實踐的步伐在加速。同SAAS一樣,出于數據安全性、服務質量、資源管理等方面的考慮,私有云的作為云計算的一種存在吸引了越來越多企業關注的目光。把謂私有云,與相對應的公有云相較,又有怎樣的優勢?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表示,盡管公共云計算服務較符合規模經濟原則,但在可預見的未來,私有云計算將在公共云計算服務成熟之前大行其道;Gartner預測2012年之前,IT部門投資私有云計算相關金額將超過公共云計算。
根據Gartner定義,公共云計算乃指透過網絡科技,針對外部客戶提供可擴展且具彈性之科技化服務;私有云計算則指透過網絡科技,針對內部客戶提供可擴展且具彈性之科技化服務。
私有云是為一個客戶單獨使用而構建的,因而提供對數據安全性和服務質量的最有效控制。其優勢顯而易見,這也為互聯網軟件提供廠將服務轉為為用戶提供企業私有云服務提供了契機。#p#
云計算在國內發展的主要商業模式或盈利之道
1、賣云計算方案的
此類云計算從業者并沒有自己的技術和產品,但他們可以為滿足客戶對云計算的好奇和追捧。也就是提供云計算集成解決方案。從事此類業務的公司有硬件設備廠商也有系統集成廠商。
云計算概念對于他們是銷售環節的很好補充,原本單一的產品報價增加了靈活的空間和充足的理由。
私有云解決方案是他們的主要業務。對于用戶是否因為云計算而得到了不同的技術或產品,只有用戶自己心里明白了。
此類業務可以包括咨詢、方案設計、硬件提供、軟件代理、系統集成及定制開發。
例如:由田碩寧領導投資的北京云計算基地就試圖在整個云計算產業鏈條環節提供產品和服務給客戶,他們還自己設計制造集裝箱式云計算設備及專用服務器和操作系統。
他們是在云計算淘金浪潮中賣“淘金工具”的那個角色。他們的同行還有浪潮、思科、IBM等等。
2、賣云計算資源服務的。IDC的變形金剛版。虛擬機、云存儲、SOAPAAS
云計算的出現對IDC從業者是悲喜交加的消息。云計算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減少用戶的服務器數量,這自然會減少IDC客戶托管服務器的數量,也就減少了收入。
所以,IDC從業者出動出擊,才有已經很有年頭的虛擬技術或通過網管軟件,包裝一種新的業務,希望借云計算模式吸引那些更小的客戶使用共享資源的模式,或者先發制人,吸引競爭對手的客戶到自己的服務范圍。
當然,云計算的IDC在長期留住用戶方面比傳統的只出售機柜和帶寬模式更有優勢些。
在此基礎上,出現了一批云計算平臺運營商,他們通過批發轉零售的方式,賺取下游廠商的費用。這些平臺廠家一般還會做些廣告批發轉零售的服務,以配合整體平臺業務的銷售。3
但是,幾年來的實踐說明,沒有標準的平臺只是一個產品的堆積,用戶并不一定僅僅為了單點登錄而與應用廠家之間隔離一個平臺廠商,用戶擔心降低服務響應和服務質量,更擔心數據安全環節又多了一個不安全可能。
世紀互聯公司是這類業務的典型代表。他們批量獲取電信IDC資源,通過云計算概念和虛擬機部署,將資源的碎塊化之后再銷售給中小客戶,賺取差價。
他們是在云計算淘金浪潮中擔當“礦區承包商”的那個角色。
3、賣應用的。曾經自詡為SAAS們。想賺最終用戶的錢,利用會員或廣告賺錢
從CRM開始、到ERP、OA、OFFICE….,業界一度認為云計算會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和購買習慣,將業務和應用軟件的需要轉向云計算提供商,主要理由是可以降低用戶使用成本和實現基于網絡的協同工作。
事實情況是,用戶的需求確實存在,但也沒有因為云計算而增加用戶原本已經存在的需求。此類業務最大的價值還是應用本身的功能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是否采用云計算用戶并不關心,至于價錢,云計算模式的應用的長期消費成本甚至要超過傳統部署模式。
此類業務的從業者可謂多如牛毛,他們租用云計算設備、租用IDC資源,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己開放的軟件,以應用的名義銷售給客戶。
他們是在云計算淘金浪潮中扮演“挖礦工”的那個角色。
目前國內有代表性的企業有用友、金蝶、八百客、XTOOLS、今目標、財客在線等。
4、云計算的衍生模式及業務。
手機、平板電腦、電視、各種網絡電子終端也加入到云計算的狂熱炒作之中了。
他們更有理由提出云計算的優勢對業務的補充,因為這些電子終端產品的計算能力今天還遠遠無法與PC相提并論,通過云計算(服務器計算)、云存儲幫助用戶實現更多功能似乎是很美妙的事情。雖然我們至今為止除了看到簡易瀏覽器上網和簡單下載之外,沒有看到另外一個普及了的移動或非PC終端的云計算成功案例。
雷聲大雨點小的原因也很簡單,無線網絡的通信成本和各終端操作系統的不統一阻礙了這一美好藍圖的迅速發展。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期待,當筆記本電腦平板化和3G網絡資費降低后,移動云計算會在云存儲和海量應用在線模式環境迎來一次用戶使用習慣的改變。
他們在云計算淘金浪潮中扮演“將金子制作成首飾”的那個角色。
如果一定要找案例,此類業務的代表性企業例如騰訊手機QQ、新浪手機微博、手機錢包等。
5、政府工程、媒體宣傳、出書立傳同樣可以因為云計算獲得收益。
不完全統計,3年來,由各地政府主管部門出面,宣布政府投資云計算的項目總計金額已經超過50-100億人民幣。這些投入自然需要先花費在云計算硬件、云計算軟件、云計算機房、云計算經營團隊、云計算試點當中。這些投資對于普及云計算概念和支持云計算繼續存在下午是必要和及時的,希望他們也能讓納稅人獲得云計算的好處。
關注云計算的媒體和各種時尚IT報道的作者,自然也是云計算的受益者和倡導者。云計算的發展和滅亡都離不開他們的努力。
各種研討會、各種專家的誕生,都可以獲得雙贏或多贏,在長期沉悶的IT領域,需要這樣一個不容易說清楚,由可以反反復復說的話題。
他們在云計算淘金浪潮中扮演“政策提供和宣傳隊”的那個角色。
提供政策和引導性資金,可以解決就業、提高稅收、建立地區品牌和政績。普及和宣傳云計算本身就是媒體的業務,博得眼球和軟文稿費這是任何行業周圍都圍繞著的寄生類業務,善加引導,相互利用,這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