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關鍵業務 走近IT應用金字塔尖
本篇文章將鎖定關鍵業務(Mission Critical)及其IT平臺,特別是承載它的服務器。從表面上看,這兩個話題之間似乎并沒什么關系可言,但在業內專家看來,它們之間恰好是互補的。因為現如今絕大多數企業級IT應用都在向云計算及其承載平臺轉移和聚合,而惟有關鍵業務類的應用,在目前及未來一段時期還需要運行在一個獨立的、專用的IT平臺,這個專用的平臺只要還存在,就會與云計算及其平臺互為補充,形成完整的企業IT架構。
看到這種互補的關系,想必大家腦海中立即就會浮現出一個問題,即關鍵業務到底有何特別之處,以致在云計算即將一統企業IT應用的時候,它還能擁有專用的IT架構?還能如此特立獨行?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解說明白什么是關鍵業務。如果用比較技術控的說法,關鍵業務就是指那些部署在獨立與優化的系統架構上的一系列特定應用,其典型的工作負載要求支持產生業務營收的關鍵業務流程,包括了商業智能分析、業務流程處理(交易處理和ERP等)、核心數據庫等。
如果換一個通俗的說法,關鍵業務則是指企業和機構中那些不能在運行中出現間斷的核心應用,特別是政府、國防、安全、電信、金融、交通、醫療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行業中企業和機構所運行的這類應用,當然,關系到一般企業根本命脈的應用,也可以被稱之為關鍵業務。
從上述定義的反向出發,我們就能發現另外一種方法,也能用于判斷某應用是否算是關鍵業務,那就是某應用的運行一旦出現意外中斷就會造成極大的、甚至是無法彌補的不良影響及損失,那么它就是關鍵業務,當然,任何一家企業肯定都是不希望大家有機會用這個方法對其關鍵業務進行甄別的。
不論是從正面還是反面來看,相信大家不難發現,關鍵業務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不能出現意外中斷”。調研機構Qualix Group曾有一組數字說明不同行業關鍵業務中斷帶來的金錢損失:服務器宕機1分鐘,平均會使運輸業損失15萬美元,銀行業損失27萬美元,通信業損失35萬美元,制造業損失42萬美元,證券業損失45萬美元,這可是真正的一刻值千金啊!因此不論是什么行業內的企業用戶,其對于關鍵業務承載平臺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必須是非常嚴苛的,嚴苛到他們在采購相關服務器時都得用“5個9”(99.999)、“6個9”(99.9999%)甚至“7個9”(99.99999%)的標準來加以評估,而這些標準代表的,就是一臺服務器每年的非計劃停機時間分別只有5分鐘、30秒和3秒鐘!
除了如此突出的對于可靠性(Reliability)的需求外,關鍵業務的定義中還凸顯了它的另一外特點,就是在企業應用中的核心地位。這決定了它處理的數據和信息都是其用戶核心的數據和信息,而且這些信息通常都是海量的。從關鍵業務領域最常見的三大類應用——在線交易、商業分析和數據庫來看,它們即使應用于一家普通企業,所處理的數據量可能也是非常驚人的,就更不用說它們在銀行、電信、證券等行業運行時動輒就要面對TB或PB級的數據量了,如此規模的數據,又關系到其用戶的生產、運營和決策效率,勢必要求其承載平臺要有非常出色且易于擴展的處理能力。所以,關鍵業務對于IT系統,特別是對于其中服務器的性能和可擴展性的要求也是遠遠超出其他IT應用的。
在高性能、高可擴展性和高可靠性的基礎上,關鍵業務對于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可維護性(Serviceability)的要求也是與眾不同的。雖然這兩個特性在我們上述關鍵業務定義的字面中很難被察覺出來,但可用性代表的是系統被請求使用時可能迅速反饋并被正確操作的可能性,可維護性則表明了系統出現問題后到回復正常操作這一過程中所需的時間或能實現的效率,它們與性能和可靠性是密切相關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關鍵業務對于IT平臺,尤其是服務器的要求,應該是高性能、高可擴展性再加上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可維護性(即RAS)。
通過以上論述,相信大家已經認識到了關鍵業務在企業IT應用中的特殊性,如果我們把整個企業級IT應用比作一個金字塔,那么,關鍵業務就相當于這個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至關重要。同樣,大家可能也了解到支撐這個“金字塔尖”的IT平臺與支撐其他應用的平臺的不同之處了,也能明白為什么關鍵業務在今天仍然需要獨立的、專用的IT平臺來支持的原因了。下一篇《與RISC***對決 英特爾架構勝算何在?》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