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企業的生存是為了創新
原創近日,以“轉型、中國企業新使命”為主題的2011中國企業領袖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朱曉明,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萬通投資董事長馮侖,中坤董事長黃怒波、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金蝶國際軟件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少春等出席了本次盛會,展開了一場關于全球經濟形勢及中國企業轉型之道的巔峰對話。
對于什么是轉型,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給出了自己的定義,他認為轉型就是從資源使用數量的增加轉向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是從規模到效率的轉變,從增加投入轉向提高效率。同時,許小年列舉了以下四點來闡明企業為什么要轉型:
第一:勞動力及資源等成本的不斷攀升,迫使企業轉型,以促進和推動企業經濟的增長。
第二:經濟結構的嚴重扭曲。目前,投資占GDP的比重已達歷史新高,去年達到45%,也就是每年GDP的45%用于投資,其后果就是對消費產生擠壓,投資效率下降。當然,經濟結構的扭曲和轉型也互為因果:因為不能轉型,所以繼續傳統的增長模式;因為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繼續下去,潛力越來越小,所以迫使企業不得不轉型。
第三: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環境質量的要求就越高,對環境的質量越來越敏感。這對依靠大量消耗資源推動經濟增長和維持企業擴張的模式構成了強有力的制約,環境已經無法承擔。
第四:宏觀經濟政策已無多大空間,今年全年政府的重點就是要控制通貨膨脹,而控制通貨膨脹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斷的緊縮銀根。無法再像過去兩三年那樣靠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拉動經濟增長,必須依靠企業的轉型和創新。創新不僅包括新技術的采用和新產品的開發,創新還包括了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組織和管理方式、新的激勵機制,凡是能夠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變革的都是創新,因此創新是廣義的,而不是狹義的產品和技術的創新。
許小年認為建立創新經濟有兩個要素,一是制度,二是思維。制度主要指是政府在創新經濟建設中的職責,思維指的是企業進行創新時候要改變它的傳統思維方式。政府的職責是要建立創新的制度,建立創新的制度具體而言又有下面幾個建議:
1.推進民營化放松管制,許小年認為創新的主體應該是民營企業,并且他認為現在的趨勢是國進民退,而且這個趨勢和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方向是相反的,不利于創新,不利于經濟轉型。為了建設一個創新的經濟政府應該繼續推進民營化,放松管制,開放更多領域讓民間資本進入。
2.政府要為保護知識產權建立創新方面的制度。如果沒有知識產權的保護,創新的收益就無法得到保障。他呼吁政府一定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離不開對一般產權的保護,因此尊重民間的產權、尊重民間的權利,建立一個獨立的有效的司法體系,這是創新經濟的制度基礎,它不僅涉及到社會公平,而且也涉及到經濟效益。其次,政府應該繼續推動改革,擴大市場配置資源的范圍,特別是要建立要素市場和資源市場,取消對要素價格和資源價格的管制,讓市場發揮基礎性的資源配置作用。政府應該建立透明和廉潔的監管體系,這是我們所必須的建立創新經濟的制度環境,這是政府的職責。
3.在談到企業最大的責任是什么的時候,許小年認為:“企業的責任不是就業也不是控制通賬,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是為股東賺錢,是為股民賺錢。”賺錢用經濟學的術語講就是利潤最大化。利潤=價格-成本,我們的企業只善于控制成本,但是不知道怎樣去提高價格。現在轉型就需要改變思路,要有創新的思維,不是拼價格、拼降價競爭,而正相反是提高價格進行競爭。在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試圖提高價格來賺取更多的利潤,提高價格就需要企業具有一定的市場定價能力,市場定價能力來自于哪里?來自于差異化的產品和差異化的服務,所以差異化競爭是下一階段企業在市場上勝出的關鍵。
4.企業創新的保障要求企業投資從生產能力轉向研發。企業創新保障要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鼓勵員工、專業人員異想天開,做市場未見之產品,想他人未想之事。企業的創新保障要求改變目前大多數中國企業層級式的結構,使它變得更為扁平,使他獲得平等的人際關系,創造自由開放的氛圍。在等級制度下,員工是執行命令的機器而不是作為創新的自由體,要想創新必須讓專業人員感到他的工作不僅僅是執行上面的命令,而是發揮他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思考問題,來幫助公司進行創新。
最后,許小年表示,創新不是一勞永逸的工作,創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企業的存在就是為了創新,如果沒有創新的話,企業的生命也就終止了。在轉型的過程中,政府要思考創新的制度問題,企業要思考創新的具體措施一起迎接創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