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互聯網具有的五個中國特色
【51CTO編者按】51CTO曾轉發過一篇《再見,QQ;你好,移動互聯網!》廣受大家歡迎,本文將介紹中國移動互聯網具有的五個中國特色,從平臺,客戶,收費,推廣和時間詳細介紹中國移動互聯網。
不要等鐵塊燒紅了再錘煉,而是通過錘煉讓鐵塊變紅!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
在負責 iSeed 訪談欄目時,我也跟不少獨立開發者聊過,很自然地就總結出開發者最關注的問題。如果要把注意力落在國內市場上,下面五個問題是非常有意思的,角度也很全面:平臺,客戶,收費,推廣和時間。碰巧你也準備在國內做移動互聯網開發的話,不妨思考一下。
不奢望獲得標準答案,只求在思考中錘煉作品。
獨立服務是否有戲?
是否應該傍上騰訊,新浪或哪家開放式平臺?
放眼望去,國內的獨立服務——例如獨立 LBS 服務,獨立微博服務,獨立即時通信服務,獨立博客服務,都在積極尋求 Co-Branding。我一直認為純粹的“Check In 游戲”沒多大前途,而“Check In + 支付+ 分享”就耀眼多了。從這個角度上說,開放式平臺確實給了開發者更多的牽引力。
騰訊,新浪,阿里巴巴等等大腕都在吼著“開放平臺”,真開放還是假開放的問題,也打了不少口水仗。
開發者最擔心的莫過于:如果點子足夠好,創意足夠新,也有利可圖,是不是要提防著“開放平臺”在背后插你一刀,然后把你踢開?畢竟平臺本身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
所以開發者要想喝湯,就得把肉給平臺吃────你當然可以在手機支付平臺上做游戲點卡的應用,因為你沒辦法做“水電煤”的應用。
風險和收益,值得仔細權衡。
什么樣的用戶愿意為什么樣的程序買單?
用戶群如何劃分?
斯凱在納斯達克上市了(NASDAQ:MOBI),如果現在還有誰認為國內“移動互聯網的付費群體在高端手機”的話,斯凱就是最好的反例。
這里把“高端用戶”打上引號,因為從 ARPU (平均每用戶的收入)的貢獻額度來看,這些愛折騰,又懂點技術,又知道哪些渠道能獲得“免費” App 的用戶只能算得上是偽高端。
舉個例子吧,珠三角工廠里打工的兄弟們,每人每月給運營商貢獻的話費不超過 30 塊,但他們還是愿意花 5 塊錢來開通“超級 QQ”服務,再花 10 塊錢來玩手機游戲────因為他們沒有電腦,只有低端 MTK 手機,為了 24 小時掛 Q ,為了在業余有個廉價的娛樂活動,他們付出的 ARPU 比“高端用戶”更多。
僅僅用手機價錢的高低,來劃分高低端用戶群體,是很不明智的。前《創業家》雜志主編申音總結得很好:“移動互聯網的路線就是從草根到精英。被割裂的互聯網很可能在付費的旗幟下更加碎片化、社群化。”,如果你的產品能抓住一塊“低端”的碎片,得到的回報可能超乎想象。
手機 App 收費模式在國內能活下去嗎?
手機廣告值得期待嗎?
除了 App 收費和 App 內置廣告,在國內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嗎?當然有!別忘了 SP 是如何靠扣費短信一夜暴富的。如果只是做一個山寨 Android Rom ,里面夾雜一些后臺短信暗扣費的私貨,也能賺錢,但這不是正道。
最為正道的“ App 收費”模式,在國內水土不服。斯凱的在線游戲算得上是中國特色了,那其他類別的收費 App 呢?歐美用戶和日本用戶愿意為工具類程序買單,國內就歇菜吧。
手機廣告看上去不錯。想內置廣告?沒問題,很多本土化的廣告平臺已經誕生了:有米,果合,多盟,思奇…隨便數數就上十家。如果你覺得這些名字很陌生,也沒關系,手機廣告平臺本來就是年輕事物。年輕就意味著問題多,機會多,早一些接觸它,總會有收獲的。而且手機廣告的點擊率確實高于桌面廣告的點擊率,這位開發者共享了自己的數據。學習《憤怒小鳥》的策略吧:該收費的時候收費,該廣告的時候毫不猶豫廣告。
走什么推廣渠道?
在哪里上架?
坦白說,現在建一個 App 商店的成本并不高。你看硬件廠商,運營商,互聯網服務商,玩機論壇都有了自己的商店,這要感謝 iOS 和 Android 。但如果覺得把作品扔到商店就完事了,當然不行。
現在 SNS 和新媒體這么火,利用 Facebook (或人人)和 Twitter (或新浪)來宣傳自家的產品是不錯的選擇,在國內的環境下,可以花點錢,請幾個 Fo 數超過十萬的帳號幫忙轉發,效果還是不錯的。
另外,最不容忽視的推廣渠道其實是玩機論壇和 Wap 下載站。一個數據是,某軟件在論壇的下載量是在 App 商店下載量的十幾倍────說明在國內這種“論壇下載”的思維模式具有深厚的根基。所以,請你把“售前”和“售后”服務延伸至論壇吧。
流量是不是問題?
時間是不是問題?
這里我想到 Kik 和米聊。作為眾多 Kik 模仿者中最出色的一員,作為輕量級的聊天軟件,米聊的流量算不上是輕量。而流量和網速問題,是國內開發者必須面對的現實。下面我引用百度岳國峰的兩張演講 PPT :
第一張是“月末效應”:一個月的第一天用戶流量最大,因為這是很多包月套餐的起始日期,越到月末用戶就越謹慎,擔心流量超標。
第二張是“時段分析”:一天之內,臨睡覺前的 22:00 – 23:00 是流量最高峰。這是手機程序的最典型特征,用戶們都喜歡躲在溫暖的被窩里玩手機。
“手機時間”很重要,怎樣抓住睡覺前和起床前的時間,值得花心思去思考。舉個例子吧,手機瀏覽器的“夜間模式”就符合了這樣的需求。
岳國峰提供的另一組數據是網絡小說占據了 35% 的用戶需求,這更加凸顯流量的寶貴────文字類需求仍然是國內手機用戶的主流需求,而不是運營商熱炒的圖片和視頻,不要被忽悠了。
從互聯網的經驗來看,摸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應用和服務之道尤為重要,相信移動互聯網也是如此。這里提出的五個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歡迎持續討論。 |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