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泄密事件”重敲數據安全防護警鐘
(華盛頓綜合電)維基泄密(WikiLeaks)網站近日公開25萬份美國機密外交電報,讓人一窺美國駐全球各地大使館如何在幕后討價還價、美國外交人員對外國領袖的坦率看法,以及有關恐怖活動與核擴散的敏感資料。
據了解,維基泄密這次公開的主要是274個美國駐外使館在過去三年發送給國務院的25萬1287份秘密電報,其中一些電報甚至是今年2月底發出的,當中有1萬5652份是機密資料。
不僅僅是這次“維基泄密事件”,查閱美國歷史上的重大泄密案件更是層出不窮,《時代》周刊最新一期盤點的“美國歷史上十大泄密事件”,這次曝光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的“維基泄密事件”位列第一,1971年五角大樓越戰文件被曝光,1972年導致尼克松辭職的“水門事件”,不久前“維基解密”網站披露的美軍直升機射殺伊拉克平民的錄像都在此列。一旦國家機密信息保護不力,造成的后果將不堪設想。
這些年來,上至國家政府機密,下到企業商業機密,都在遭受一場空前的信息安全考驗!國家機密情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企業又該如何將內部機密資料牢牢掌控住呢?
據有關資料顯示,現代企業的機密資料泄露80%來源于企業內部, 其中75%來源于內部電子文檔的流失,Fortune排名前1000家的公司,平均每次電子文檔泄密帶來的損失高達50萬美元。針對中國500家大型企業的調查發現,國內企業對電子文檔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防護措施,采取保護措施的還不到3%,一些機密文件、電子文檔可輕易通過電子郵件、MSN、QQ或移動設備泄密到企業外部,由此可見,企業數據安全問題勢必成為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以下數據泄密案例或許能更充分的說明問題:
06年10月,溫州市一化纖設備廠來到龍灣工商分局,舉報曾在該廠工作的銷售科科長葉某竊走了企業商業秘密,擅自拷貝了該廠大部分技術圖紙及客戶資料,跳槽后在自己投資的公司中使用,導致該企業的客戶大量流失,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介紹,被舉報人葉某在該化纖設備廠工作了三年多的時間,具體負責企業外地化纖機械設備的銷售。去年2月,葉某提出辭職,企業經過再三挽留未能留住。3個月后,葉某投資設立了自己的公司,利用其帶回的技術圖紙和客戶名錄對外開展業務,生產銷售的產品與原單位的產品屬同類機械設備。
接到舉報后,龍灣工商分局經檢大隊立即行動進行調查取證。工商執法人員來到葉某投資設立的新公司,并在其所使用的個人筆記本電腦中查獲其從原廠帶走的技術圖紙拷貝資料(容量約1G)以及兩份詳細的客戶名錄,同時還兼有原單位的報價單、業務合同、財務資料、生產技術等資料。據化纖設備廠相關負責人介紹,僅技術圖紙本身,該企業投入成本達到200多萬元,另外2000多個客戶名錄的商業價值更是難以估計。
實際上,目前國內數據安全領域的專業產品也并非是空白的,像“虹安”推出的國內首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據泄露防護產品“Heimdall DLP數據泄露防護系統”在管理企業內網數據安全方面就十分專業和完善了。設想如果案例中的化纖設備廠選用了專業的DLP數據泄密防護系統,嚴格控制企業內部數據安全,將一切重要文檔加密保護,即使企業機密數據被竊取,脫離了企業內部的網絡環境,原來的機密信息看到的也只是一串亂碼,對方根本無法獲得任何有用信息。
國際上接二連三的數據泄密事件,無疑給各大企業也敲響了數據安全防護的警鐘,事實證明,只有從技術手段上安裝專業的數據泄露防護系統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數據泄密的問題,也才能將數據泄露事件防范于未然。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