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不好定義,大佬們各有各的看法
“云計算”這個術語已是無處不在,從Web2.0大會,到業界巨頭的企業架構會議的白板上,以及創業公司開發者的筆記本上,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如今被問起最多的問題就是:“什么是云計算?”
就像這個行業的許多其它事情一樣,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總是因人而異的。Rod Boothby在Web 2.0 Expo大會采訪了一些人并制作成了一個短片。Kevin Marks,Google OpenSocial的傳道者,解釋了從基于包的網絡云,到基于文件的萬維網云,再到基于交互的計算云這種抽象層次的進步。在每種情況下,“云”都提供了對環境的某一部分的抽象,而這些是用戶不需要去理解也不必關心的。Dan Farber,CNET NEWS的***編輯,提到現在的“云”是數據和應用的存儲空間,而它的可用性對于開發者以及用戶來說,以后會演化成像“電力”一樣(是伸手可及的)。其它觀點涉及到的范圍包括從怎樣提供它(例如簡化它的使用,簡化它的部署,簡化它的操作等)到它不是什么(例如安裝的軟件,特定的平臺)等方方面面。
Linda Tucci以RAID作為比喻來解釋云計算。Tucci在這個比喻中特別強調了云計算的成本部分:
當IBM于1977年為這個革命性概念申請***個專利的時候,他們關心的是性能,而不是成本。但十年之后,一組消費級別的“破磁盤”能夠以極低的成本獲得比獨立磁盤更好的可靠性和性能已成為了不爭的事實。極其的便宜,以至于當有足夠的部件壞掉時,這一組磁盤可以直接抽出來扔掉。
David Young 提出了他稱之為“云計算機的規范”的概念,其中他列出了組成平臺即服務(PaaS)云計算的九大特性。這些特性是:
1. 虛擬層網絡穩定性
2. 創建,刪除,克隆實例的API
3. 應用層的互操作性
4. 狀態層的互操作性
5. 應用服務
6. 自治的伸縮性
7. 硬件級的負載均衡
8. 存儲即為服務
9. 超級用戶權限,如果需要
另一些人則以通過討論什么不是云計算的方式來解決如何去定義云計算。
James Governor從他人的想法中提煉出了一個“Top 15”的列表告訴人們如何去判斷不是云計算。Governor的一些觀點是云計算不需要在你的電腦上安裝軟件,不需要有特定的操作系統,它和“網格計算” 不一樣,也不需要你去買服務器硬件。Tony McCune同時列出了三條可以排除在云計算之外的標準。這三條是,簡單的web門戶,僅僅用到虛擬化,和微軟的Mesh。根據這三條原則,McCune 給出了他心目中的云計算技術候選。
1.門戶化的網頁——可部署的widget,portlets或是其它構建在Adobe Air、Google Gears或甚至是 (重出江湖的) java applet之上的元素。這些計算元素可被設計成服務于一種特定的計算功能,并可以跨多平臺部署而不需要關心底層的基礎結構。
2. 自治的虛擬云——Amazon Web服務、微軟SSDS(當它真的發生時) 或者是基于VMWare的計算或存儲解決方案,它們以一種隨需配置的方式提供了來自Web連接的效用計算。
3. 虛擬應用服務器——Google App Engine是云計算將如何發展的一個極好的例子。Google的python實現以及有限的API不會吸引企業級的客戶,但它卻給了我們***個真正可用的“云中的應用服務器”。在這里,Google真正的亮點在于它的簡潔。相對初級的程序員也可以快速地開發自己的應用,不需操心他們所用的服務底層實現是什么樣子。
Joe McKendrick挑明了對云計算范型的一些批評。McKendrick指出了Nick Carr關于國際政治界限(如,英國的調查權約束法案以及中國的防火墻)將如何限制云計算真正使用的陳述。
Boothby總結了他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更重要的問題不是‘什么是云計算’,換而言之的是在于,你將要構建的是什么?”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