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戰”從概念走進現實
6月23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下令組建網絡司令部,標志著美國打算將軍事霸權從陸地、海洋、天空和太空向號稱“第五領域”的網絡空間延伸。這對世界軍事史而言,可能還有更深一層含義:以往只是存在于傳說中和電子游戲中的網絡戰,其現實版本也許正在向我們逼近。
盡管在第一次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網絡戰手段都曾或明或暗地顯現,但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戰則并未發生。軍事專家認為,進行真正的網絡戰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支統一的網絡戰部隊;擁有相當量的網絡戰攻防武器;制訂整套的網絡戰作戰理念和計劃。據《紐約時報》透露,美國已擁有初具規模的“網軍”和相當數量的網絡武器,而按照蓋茨的手令,美軍戰略司令部要在9月1日前制訂出網絡戰作戰理念和計劃。一旦三者兼備,便意味著美國已完成了進行全面網絡戰的準備。
16年前提出概念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網絡戰概念的國家。早在互聯網普及前的1993年,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的兩名研究人員約翰J阿爾奎拉和大衛F倫費爾特就曾發表題為“網絡戰就要來了”的論文,對“網絡戰”的概念,以及作戰理念進行了前瞻性的探討。
什么是網絡戰?該文認為,網絡戰是指根據與信息有關的原則開展軍事行動,應該達到下列目標:干擾或破壞對手的信息和通信系統;盡量掌握對手的一切信息,同時盡力阻止對手獲取己方信息;把信息和知識的天平向己方傾斜,尤其是在雙方軍事硬件實力不對稱的情況下;在戰爭中多利用知識的力量,減少人力和財富消耗。
網絡戰將廣泛運用多種技術,尤其是指揮控制、情報收集、處理和分配、戰術通信、定位、確定敵友以及智能武器系統,等等。它也包括電子致盲、干擾、欺騙、超載和侵入敵方信息和通訊系統等手段。
阿爾奎拉和倫費爾特認為,網絡戰爭將成為“21世紀的閃電戰”。從本質上說,網絡戰爭也是一種傳統戰爭策略的延伸:在戰爭中獲取信息控制權是致勝關鍵。這包括在指揮、控制、通信、情報和搜索等方面全面超過對手,搶在敵人之前了解敵人、欺騙敵人和發動奇襲。
如今美軍確立的網絡戰概念,基本上與這篇論文一脈相承。美軍認為,網絡戰是為干擾、破壞敵方網絡信息系統,并保證己方網絡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網絡攻防行動。
與傳統戰爭差異巨大
與傳統戰爭相比,網絡戰有兩大特點:
一是界限模糊。在網絡戰當中,戰略性、戰役性和戰術性信息在集成化網絡環境中有序流動,呈現出緊密互聯、相互融合的特點。這勢必使得網絡戰的戰略、戰役、戰術界限模糊,日益融為一體。
二是戰場不定。傳統戰爭離不開陸地、海洋、空中和太空等有形空間,而網絡戰是在無形的網絡空間進行,其作戰范圍瞬息萬變,網絡所能覆蓋的都是可能的作戰地域,所有網絡都是可能的作戰目標。傳統作戰改變作戰方向需要長時間的兵力機動,而網絡戰,只需點擊鼠標即可完成作戰地域、作戰方向、作戰目標和作戰兵力的改變,前一個進攻節點與后一個進攻節點在地域上也許近在咫尺,也許相距萬里。網絡空間成為戰場,消除了地理空間的界限,使得前方、后方、前沿、縱深的傳統戰爭概念變得模糊,攻防界限很難劃分。
網絡戰與傳統戰爭的手段也有很大的差異,網絡戰的手段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網絡間諜、網絡破壞、政治宣傳、收集數據、系統攻擊、中斷信息設備、攻擊基礎設施、隱藏惡意軟件,等等。
已在現代戰爭中預演
盡管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戰尚未發生,但網絡戰手段正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現代戰爭當中。從中人們也許可以對未來網絡戰窺其一斑。
早在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軍就對伊拉克使用了網絡戰的一些手段。開戰前,美國中央情報局派特工到伊拉克,將其從法國購買的防空系統使用的打印機芯片換上了染有計算機病毒的芯片。在戰略空襲前,又用遙控手段激活了病毒,致使伊防空指揮中心主計算機系統程序錯亂,防空電腦控制系統失靈。
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雙方都動用了網絡戰手段進行對攻。南聯盟使用多種電腦病毒,組織“黑客”實施網絡攻擊,使北約軍隊的一些網站被垃圾信息阻塞,北約的一些計算機網絡系統曾一度癱瘓。北約一方面強化網絡防護措施,另一方面實施網絡反擊戰,將大量病毒和欺騙性信息注入南軍計算機網絡系統,致使其防空系統陷于癱瘓。
2003年開始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更為廣泛地使用網絡戰手段。戰前,數千名伊拉克軍政要員在他們的電子郵件信箱中收到美軍發來的“勸降信”,造成很大的心理影響。開戰后不到4個小時,持中立立場的半島電視臺英語網站便被美軍“封殺”,此后也一直不能正常運作。
在戰爭期間,美國陸軍還建立了一個非常完善而且又非常分散的網絡支援結構,各個作戰單位的網絡用戶,有了問題可由這個支援機構去當場解決。
美國兩次大規模演習
蘭德公司曾經假想出未來網絡戰景象:在網絡攻擊下,美國軍用和民用電話系統中斷;因為信息誤導,馬里蘭州一列高速客車與一列載貨列車相撞;一家原油提煉廠遭到計算機破壞并引起爆炸;由于電腦病毒感染,五角大樓與世界各地軍事基地大部分失去聯系,命令無法下達;部隊調遣和裝備、食品與油料配給的計劃表數據錯誤,無法正常執行;戰場預警指揮機的屏幕出現斑點,無法實施指揮;銀行電腦出現混亂,賬目被任意修改,人們紛紛從銀行提出全部存款,金融業務被迫停止;政府電視臺新聞播音員的面孔突然被替換成了敵方領導人的面孔,并且號召軍隊發動推翻現政府的政變;有線電視新聞網的電視信號中斷,導致全國一片恐慌……
為了防止這個夢魘成為現實,美國于2006年和2008年先后舉行了兩次代號為“網絡風暴”的大規模網絡戰演習。演習現場位于華盛頓,由美國網絡戰部隊人員分成兩組進行模擬網絡攻防戰。攻方通過網絡技術甚至物理破壞的手段,大肆攻擊美國能源、信息科技、通訊與交通等關鍵部門以及著名企業的網站和基礎設施;守方負責搜集受攻擊部門的反應信息,及時協調行動,制定對策。參與演習的部門包括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國務院、司法部、財政部、國家安全局以及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微軟和思科等軟件企業也參與其中,參加單位總數達115家。在第二次演習中,美國還邀請了其他5個國家參加。
如果說19世紀是鐵路時代,20世紀是高速公路時代,則21世紀將是以網絡為命脈的信息高速公路時代。面對網絡戰日益走近的腳步,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