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對中國軟件業的威脅
李開復在大談特談云計算的好處。是啊,云計算對Google當然有大大的好處。可一旦推廣了云計算,中國軟件業將徹底淪陷。
西方IT熱衷于云計算的理由很簡單,從源頭上壟斷整個IT產業,這個源頭就是原始數據!現在的產業,數據分散在個人、企業中,說白了,數據和個人一樣,是自由的。而云計算就是把數據從個人、企業那以“免費”的形式集中起來,集中到有限的幾個巨頭手里。
或許會有些人說,集中又怎么啦?前些年的IDC、虛擬主機托管不都是集中嗎?可惜這是兩個層面上的事情,IDC、虛擬主機等由于技術還夠,數據都是不透明的,也就是說,從個人/企業那集中過來的數據對集中者來說是不可識別的,所以是沒有價值的,基本上就是個委托硬件。但云計算不同,云計算是委托數據,也就是數據格式已經由集中者進行統一了,下面只要利用語義網/概念格的技術使之可識別,這些集中過來的數據就是透明的、可再次加工的了,那時這些數據就是不再沒有什么價值,而就是一座金礦了。
數據的所有權當然還是會歸個人或企業所有,但集中者可通過對數據的加工來獲取知識、利用知識來分析這些本是分散的數據,這些數據就產生出了附加價值!而對這些數據的加工權由于數據屬地的原因,即存儲格式不會公開,客戶提取到的或是呈現出來的數據將是非格式化的(也就是通過瀏覽器展示給客戶,而無法被計算機直接利用),所以這些附加價值將歸屬于集中者,如果云計算一旦普及,哪怕企業出于安全的考慮只是部署私有云,那么這么簡單的一個門檻就足以攔住所有的中國軟件企業,而為了生存,就必須向這些西方IT巨頭繳納一筆不菲的租金。而且利用在線驗證的手段,連“盜版”都再無可能。
而概念格本身就是不完備的,所以西方IT巨頭可以通過不斷升級語義網的版本(因為概念反映事物,那么隨著社會的變化,概念總得不斷發生變化),就可以輕易的迫使需要使用其數據云中的ISV們不斷繳納各種各樣的過路費,最終擠去其所有利潤,也就不要再想什么技術積累。今天的中國IT“兩頭靠”的尷尬就會不斷重復!而且更有可能會變成“一頭靠”——只能靠數據集中者的返點來維持生計。
怎么辦?!筆者提出上中下三策:
中策是開發我們自己的云計算技術,云計算其實并不是很復雜,前端是瀏覽器技術,后端是分布式系統技術。關鍵的數據存儲、格式化技術,都并不如想象般復雜,筆者一個人就開發過分布式存儲系統。我們先從中檔應用開始著手開發,問題不是太大,配合筆者之前提出的IT生態圈的構想,在云計算領域內中國IT現在也還有一線生機。但時不我待,再等下去可能就比較麻煩了。
上策就是資源爭奪,象“淘寶”這樣本身就是云計算的概念,如果能發展出幾個這樣的大型門戶,就能把相當的數據放在自己的產業手里,后面就比較好辦,中國IT產業自己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獨特需求提出各種行業規范和標準,則從根本上封閉了整個市場。
下策就是政府立法,明確個人/企業數據所有權及其衍生的一切權利都歸屬于數據源的屬主,因此要求必須公開所有的數據格式、非明確授權不得自行開采受委托的數據、并不得阻礙個人/企業對數據的自由使用以及授權使用,使得云計算從根本上喪失集中者壟斷數據開采附加值的商業價值,從而摧毀云計算在中國的應用前景!為中國軟件業保留住“兩頭靠”的可能——還能通過靠客戶來茍延殘喘。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