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員工"叛逃"Meta背后:AI人才爭奪戰的天價真相
昨天刷到一條消息,著實被震撼到了。
OpenAI首席研究官Mark Chen在內部Slack發了條備忘錄,用詞相當激烈:"我現在有種強烈的感覺,就像有人闖進我們家偷了什么東西。"
什么事能讓OpenAI高管如此失態?答案是:Meta瘋狂挖角,而且挖得很成功。
我查了下最新數據,發現這事比想象中嚴重多了。至少8名OpenAI核心研究員已經跳槽Meta,包括GPT-4的關鍵貢獻者Shengjia Zhao,還有負責o3和o4 mini后訓練的Hongyu Ren。這些都不是一般員工,而是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頂級人才。
更夸張的是,這些人原本負責OpenAI蘇黎世辦公室,結果現在幾乎被Meta一鍋端了。
Sam Altman的"1億美元"到底是真是假?
這事最開始是Sam Altman在播客里爆料的,說Meta給OpenAI員工開出了"1億美元簽約獎金"的天價。當時我聽到這個數字就覺得夸張,1億美元啊,這得是什么概念?
結果Meta CTO Andrew Bosworth很快就在內部會議上反擊了,直接說Altman"就是在撒謊"。Bosworth澄清說,這不是什么簡單的簽約獎金,而是復雜的薪酬包,包括股票期權、績效獎勵等,而且還要分四年發放。
但你知道嗎,即使不是現金獎金,這個數字也夠瘋狂的。我從投資圈朋友那聽說,確實有人看到Meta開出1800萬美元年薪被拒絕的案例。被拒絕后,那個研究員選擇了一家更有前景的AI初創公司——Mira Murati的Thinking Machines Lab。
這說明什么?說明現在AI人才市場已經熱到什么程度了。
Zuckerberg的"復仇"清單
我深挖了一下,發現這事還有個有意思的背景。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Zuckerberg花了幾個月時間親自整理了一份"清單",上面列著全球最頂尖的50-100名AI研究員。然后他親自給這些人發郵件,親自談判。
想象一下這個畫面:Facebook的創始人,親自給你發郵件說"我有個offer給你"。一位被挖的研究員說,收到郵件時真的很震驚,"offer簡直瘋狂"。
為什么Zuckerberg要這么拼?說白了,Meta在AI領域確實落后了。他們的Llama 4模型發布后表現平平,甚至被質疑刷榜。而且據內部消息,Meta高管甚至討論過要不要"去投資"Llama,改用OpenAI或Anthropic的模型。
這對Meta來說是巨大的戰略挫敗感。所以Zuckerberg決定用最直接的方式:買人才。
OpenAI的恐慌與反擊
OpenAI內部的反應說明了情況有多嚴重。
Mark Chen在內部備忘錄中寫道:"我、Sam Altman和其他領導層一直在夜以繼日地與那些收到offer的人談話,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主動,正在重新校準薪酬,尋找創造性的方式來認可和獎勵頂尖人才。"
注意這個表述:"重新校準薪酬"。這意味著OpenAI承認他們之前的薪酬體系可能確實有問題,現在被迫跟進市場價格。
更有意思的是,有OpenAI員工在內部直接說這是"巨大的損失",還透露那些離職的人"外界不知道他們有多有才華和hardcore"。
這種表達方式很真實,你能感受到內部員工的焦慮和不甘。
數字背后的行業現實
我算了幾個數字,挺有意思的。
Meta最近花143億美元收購Scale AI的49%股份,主要就是為了挖到創始人Alexandr Wang來領導他們的"超級智能"團隊。按這個估值,Wang一個人就值幾十億。
而且Meta 2025年在AI方面的資本支出預算是600-650億美元。相比之下,就算真的給50個頂級研究員每人1億美元,總共也就50億,只占他們AI預算的不到10%。
從這個角度看,Meta的"瘋狂"開價其實挺理性的。
但問題是,真正掌握大模型核心技術的人才總共就那么些。SignalFire的報告顯示,Meta在2024年流失了4.3%的AI人才,Google更慘,流失了5.4%。而Anthropic的人才保留率最高,達到80%。
這說明什么?說明這場人才戰還遠沒結束,而且會越來越激烈。
誰會笑到最后?
我覺得這個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反映了當前AI行業的一個根本問題:技術壁壘正在從算法轉向人才。
以前大家拼的是誰的算法更聰明,現在拼的是誰能留住或挖到最聰明的人。因為說到底,這些大模型的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少數幾百個頂級研究員手里。
從這次"叛逃"事件看,我有幾個感受:
? OpenAI的護城河沒想象中那么深 - 如果真的固若金湯,怎么會連核心研究員都留不住?
? Meta是真的急了 - Zuckerberg親自下場挖人,說明他們意識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機
? AI人才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了 - 一個頂級研究員值1800萬美元年薪,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但也有個問題:光有人才夠嗎?
一位業內專家跟我說,"Meta現在不能說他們缺人才或者GPU了,接下來就100%是管理問題了。"這話挺中肯的。有了最好的人才和設備,如果管理跟不上,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另外,我注意到一個細節:Lucas Beyer在確認加入Meta時特意澄清,"我們沒有拿到1億美元簽約獎金,這是假新聞。"這種主動澄清很有意思,說明他們也不希望被貼上"為錢跳槽"的標簽。
最后說個感慨吧。看這場人才爭奪戰,我想起了當年互聯網泡沫時期,各大公司瘋狂挖角的場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這次的規模和影響可能更大。
畢竟,這關系的不只是幾家公司的興衰,而是整個AI行業的未來走向。
你們覺得這場"叛逃"最終會如何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