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研究揭示:ChatGPT等AI工具對認知能力存在侵蝕效應
當 ChatGPT 等 AI 工具成為千萬用戶的 "數字拐杖" 時,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最新研究敲響了警鐘,稱這種便利性正在付出認知能力退化的代價。
該研究通過神經科學實驗證實,長期依賴 AI 聊天機器人會顯著削弱人類的批判性思維、記憶保留和深度思考能力。
MIT 媒體實驗室開展對比測試試驗
MIT 媒體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將 120 名參與者隨機分為三組:ChatGPT 輔助組、搜索引擎組和無工具組,要求完成同一主題的分析性寫作任務。
研究人員通過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設備實時監測大腦前額葉皮層的血氧變化,以此評估認知參與度;同時通過事后記憶測試和論文質量雙盲評審,量化不同工具依賴對思維過程的影響。
實驗數據顯示,ChatGPT 組的平均神經激活強度比無工具組低 47%,尤其是在負責邏輯推理的背外側前額葉區域。該組參與者在完成寫作后,對文中引用觀點的正確回憶率僅為 32%,顯著低于無工具組的 68%。
更值得警惕的是后續追蹤實驗,當要求 ChatGPT 組脫離工具重寫論文時,其內容深度和論點連貫性較首次表現下降 53%,暴露出 "認知肌肉萎縮" 的跡象。
研究提出 "認知債務" 概念解釋這一現象。當用戶持續將信息檢索、邏輯組織等認知任務外包給 AI 時,大腦相應神經網絡的使用頻率降低,如同久不鍛煉的肌肉逐漸萎縮。
MIT 腦科學教授麗貝卡?薩克斯指出,"ChatGPT 提供的即時答案抑制了“提問 - 探索 - 驗證”的完整思維鏈條,這種 ' 捷徑依賴 ' 正在重塑大腦的信息處理模式。"
"即時效率交換長期認知韌性"
這一發現與教育領域的觀察形成呼應。哈佛大學教育學院 2024 年調查顯示,使用 AI 完成作業的學生中,72% 無法在脫離工具后正確解釋核心概念。而職場場景中,依賴 AI 生成報告的從業者,其數據解讀能力較傳統工作者下降 38%。
認知科學家安吉拉?達克沃斯評論:"我們正在用即時效率交換長期認知韌性,這種 trade-off 的真正代價可能需要十年后才能完全顯現。"
研究并非否定 AI 工具的價值,而是呼吁建立更理性的使用范式。薩克斯教授建議采用 "50-50 法則":先用 AI 獲取信息框架,再以人工思考填充論證細節;設置 "無工具時段" 進行深度思維訓練。
正如書寫工具的普及曾引發類似爭議,人類與 AI 的關系或許需要在工具便利與認知鍛煉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綜上,當 ChatGPT 的對話框成為數百萬大腦的 "延伸記憶" 時,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技術進化的終極考驗,或許在于人類能否在擁抱效率的同時,守住思維的主體性。畢竟,真正的智能從來不是答案的速得,而是提問的深度與思考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