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縱深防御”框架,你知道嗎?
安全團隊可以參考以下“縱深防御”框架,在短期內制定針對BeyondTrust漏洞的應對計劃,同時在長期內構建以預防為重點的、全面有效的網絡態勢。
- 補丁管理和漏洞修復:
a.立即行動:確保所有第三方軟件和工具定期打補丁。監控供應商的更新和建議。
b.使用漏洞管理系統來識別并確定關鍵 CVE 的優先級。
c.實施外部攻擊系統管理計劃 (EASM),對相關漏洞進行優先排序,并在被對手發現之前解決它們
- 零信任架構:
限制軟件集成的信任級別。
持續驗證用戶和設備,即使在初始身份驗證后也限制訪問。
實施多因素身份驗證 (MFA),甚至從已知設備到內部和外部應用程序和門戶。
特權訪問管理 (PAM):
使用強大的 PAM 解決方案來嚴格控制誰可以訪問關鍵系統。
經常輪換、監控和審核特權憑證的使用情況。
數據安全:
對公司文件進行加密,這樣如果文件被泄露,里面的數據就無法訪問。
數字證書安全性:
保護簽名密鑰和其他敏感的加密材料。
實施硬件安全模塊 (HSM) 用于密鑰存儲,以防止盜竊或濫用。
端點檢測和響應 (EDR):
部署EDR 工具來監控端點上的異常活動。
調查并應對異常情況,尤其是在具有特權軟件的系統上。
行為分析和威脅情報:
進行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安全運營中心 (SIEM-SOC)評估,以檢測和解決網絡風險。
實施行為監控以檢測不尋常的 API 調用或意外的用戶行為。
使用威脅情報源來了解針對類似軟件的主動攻擊。
供應鏈安全:
選擇能夠展現數字信任并對高嚴重性漏洞做出立即反應的安全供應商(分數超過 8.5)。
定期對第三方供應商進行安全評估。
在供應商合同中加入要求及時披露漏洞的條款。
事件響應計劃:
維護針對第三方妥協和組織需求而定制的全面事件響應手冊。
進行模擬對第三方工具的攻擊的桌面演習。
預防網絡攻擊的最佳方法
- 實施零信任架構:假設所有設備和用戶默認都是不受信任的。
- 利用人工智能驅動的威脅檢測:人工智能可以實時識別和消除異常。
- 加密敏感數據:保護傳輸中和靜止的數據。
- 定期安全審計:頻繁檢查有助于識別和減輕漏洞。
- 安全的第三方集成:審查供應商并監控供應鏈漏洞。
- 客戶教育:教育客戶了解網絡安全最佳實踐——從強密碼策略到推廣 MFA,再到培訓客戶識別網絡釣魚企圖,這些都有助于防止此類攻擊。知情的客戶不太可能成為欺詐的受害者,從而降低個人和機構的風險。
在數字時代,對銀行業的信任不僅建立在服務質量上,還建立在銀行保護系統和數據的能力上。網絡安全是客戶信心的支柱,可確保金融穩定和運營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