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理清楚,數字化轉型到底在做什么?
對于大多數企業管理者來說,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既流行又陌生的概念!
流行,是因為“數字化”的概念在市場上已經宣傳得足夠多了,包括數字經濟、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孿生,各種新詞、新思想 ...
陌生,則是因為關于數字化的討論往往趨向于抽象、理論、學術派,框架派,總是不具體,不生動,管理者難以找到“落地”抓手,實踐者難以確定學習方向 ...
數字化轉型之所以宏大復雜的原因是復雜的,但主要還是因為各家企業面臨的問題太不一樣,難以提煉出共性的業務需求和創新場景。
因此,只能把成百上千的案例不斷地提煉、總結、再提煉,最后就剩下諸如“四平臺、五架構”一類不明所以的框圖了。
通過架構和框圖,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好看的、清晰的企業數字化戰略地圖,但是這個地圖往往也只能說清楚目標在哪里,企業希望達到什么樣的長期發展愿景。
事實上,這只是一個梳理思路的工具,當落到實處,考慮具體做法時,往往大相徑庭。
一是企業當前的架構和目標架構之間差距較大,需要做的事情太多,絕大多數企業一下子面對這么大陣勢的任務量,往往就“退怯”了,尤其是資源比較有限的情況下。
二是企業在執行“轉型”的過程中,因為要突破“求變”,來自各利益相關方的阻力也是非常大的,其中的心酸與曲折不言自明。
這也就是為什么,數字化很容易讓人感覺是在忽悠。因為故事講的太好,但實操起來處處是“坑”。
為了達到數字化的目標,需要從復雜的事務中梳理出若干重點任務來,這樣理解“數字化轉型”更加具體,也更加生動。
于是,不管概念上多么高大上,最后也無非就是以下這幾件事兒需要做:
提高數據價值
數據是數字化的基礎,所有場景都是建立在數據上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數據一切才有的談。
不管是推廣智慧物聯設備,優化數據架構,開展數據治理,本質上就是讓數據資源變多,數據質量變好,數據與業務的關聯更強。
即通過數據建立業務的“數字孿生”世界,讓所有業務關聯方都能及時、準確、一致地拿到想要的數據,利用數據增強業務能效。
構建數字場景
把數據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融合到產品設計或業務流程中,建立新的業務場景,提高企業的經營或決策水平。
為了構建有效的場景,要解決業務和技術兩方面的問題。
業務方面,可能涉及對原有業務流程的調整和優化,涉及業務人員工作方式和習慣的改變,涉及業務標準和規范的新要求。
當新系統、新技術引入到業務活動中,這些內容都需要重新約定。
技術方面,重點在于技術研發本身,這包括傳統的IT開發實施和AI技術的研發。
后者是很多數字化任務的難點,一方面,很多AI技術還在早期的探索階段,另一方面,高質量數據資源的匱乏也影響和制約數據應用的能力指標。
重塑組織價值
數字化轉型要想最終落地,還是要依靠“人”的配合來完成,從業務的規劃,系統的研發,業務的運行,無不需要“人”的參與。
很多企業都是由于“人”的工作不到位導致失敗。
首先,這里涉及到需要重新梳理各方利益關系,尤其對于大規模組織來說,錯綜復雜的博弈必不可少;而當企業存亡之秋,不得不轉的時候,這些關系協調維度的問題也自然不攻自破。
其次,數字化活動中要面對業務和數據的相互融合。這就涉及到業務團隊與技術團隊彼此協作,在能力、經驗、認知等不同方面有所互補。
當所有一切就緒,還涉及到具體的一線操作層面,是否能按照所規劃設計的那樣執行。
用戶體驗不好,新技術使用門檻高,抑或是技術服務不到位,任何一環問題都可能導致“最后一公里”的失敗。
數字化轉型始于頂層,但是終于基層,能用起來的“數字化”才是好的數字化,一切還是業務指標是否提升“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