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量級模型相繼發布,AI競爭賽道變了?
大模型激戰正酣,小模型也熱鬧非凡。
就在北京時間7月19日凌晨,OpenAI發布了一款輕量級大模型GPT-4o?mini,即GPT-4o的更小參數量、簡化版本。OpenAI方面稱,GPT-4o?mini是目前功能最強大、性價比最高的小參數模型,性能逼近原版GPT-4,成本相比GPT-3.5?Turbo便宜60%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OpenAI以外,其他科技巨頭也在輕量級模型領域發力。例如,百度智能云在3月21日舉辦的千帆產品發布會上,宣布推出三款輕量級大模型:ERNIE?Speed、ERNIE?Lite和ERNIE?Tiny,相較于千億級別參數的大模型,它們具有更小的參數量,便于客戶針對特定場景進行模型精調,更易實現預期效果。
微軟也不甘示弱,在當地時間4月23日推出了開源輕量級AI模型Phi-3系列,其中最小版本Phi-3-mini以其38億參數和3.3T?tokens的龐大訓練數據量,在語言、推理、編碼和數學基準測試中超越了諸多數百億參數規模的模型。
蘋果則在北京時間4月25日發布了一個“具有開源訓練和推理框架的高效語言模型”,名為OpenELM。據了解,OpenELM提供四種不同尺寸的參數版本,分別為2.7億、4.5億、11億和30億,定位于超小規模模型,運行成本更低,可在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等設備上運行。
在5月份舉辦的谷歌I/O開發者大會上,谷歌發布了輕量級模型Gemini?1.5?Flash,能夠一次性分析1500頁的文檔或超過30000行的代碼庫,旨在提供更高質量的響應、更快的延遲,并顯著提升推理和圖像理解能力......
由此可見,AI模型競賽,開始從大模型卷到了小模型。
什么是輕量級模型?
科技巨頭為什么會將目光投向輕量級模型呢?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輕量級模型。顧名思義,“輕量級”意味著這些模型具有較小的參數規模、較少的計算需求,以及較低的能源消耗。與大模型相比,輕量級模型具有部署靈活、成本較低、交互性好及可定制化等優勢。
第一,部署靈活。大模型因其龐大的參數規模,往往需要巨大的計算資源和高昂的成本來訓練和運行。相比之下,輕量級大模型通過架構優化、模型蒸餾等技術手段,顯著降低了參數量,從而減小了存儲空間的需求。因此占用的存儲空間小,可以更容易地部署到邊緣設備上,如智能手機、物聯網設備等。
第二,成本效益顯著。由于輕量級模型對計算資源的需求較小,因此所需的算力和電力資源也相應減少。在降低運行成本的同時,還可以減少數據中心的能耗,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用戶而言,這意味著可以享受更低的服務費用;而對于企業來說,則標志著能夠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競爭力。
第三,交互體驗好。在很多應用場景中,如語音助手、自動駕駛汽車等,實時響應是非常關鍵的。輕量級模型憑借其快速處理請求并給出反饋的能力,顯著提升了用戶體驗。尤其在移動應用和服務領域,用戶期望獲得即時的結果,輕量級模型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
第四,定制化程度高。輕量級模型因其規模較小,更容易根據特定場景進行微調和優化,這使得模型更加貼近實際應用需求。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場景和數據集對模型進行精調,以達到更好的性能表現。
此外,輕量級模型在終端設備上運行,可以有效避免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安全風險,有助于保護用戶的隱私。
應用場景有哪些?
值得一提的是,輕量級模型已經展現出其廣泛的應用前景。具體來看:
在智能客服領域,輕量級模型憑借出色的響應速度,能夠迅速且準確地回應用戶查詢,提供即時幫助與服務,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在自動駕駛領域,自動駕駛系統需要實時處理大量傳感器數據。輕量級模型可以提高系統的計算效率,實現實時的物體識別、語義分割和路徑規劃。
在智能家居領域,輕量級模型可部署于智能音箱、攝像頭等設備,實現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功能,讓家居生活變得更加智能,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更加舒適的生活空間。
在醫療領域,輕量級模型憑借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能夠輔助醫生進行病灶檢測、病變定位和病情評估,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在工業領域,輕量級模型可用于機器人視覺、故障診斷等場景,通過實時監測設備狀態和預測潛在故障,幫助工廠提高生產效率,并降低成本。
可以說,輕量級模型在不同行業中的應用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還為未來的智能化社會奠定了重要基礎。
寫在最后:
毫無疑問,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輕量級模型將在更多場景下展現出更大的潛力和價值。可以預見的是,輕量級模型將持續推動AI技術的發展,為人們帶來更加便捷、高效和智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