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個性化推薦系統設計與實踐,你學會了嗎?
圖片
圖片
圖片
1. 冷啟動
冷啟動:在用戶沒有任何歷史行為數據的情況下,推薦系統需要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推薦。常見的方法有:
- 熱門推薦:基于整體用戶的熱門內容進行推薦。
- 隨機推薦:隨機選擇一些內容進行推薦。
- 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獲取用戶的興趣和偏好,從而進行推薦。
2. 基于內容的推薦
基于內容的推薦:通過分析內容本身的特征進行推薦,例如文章的主題、關鍵詞、產品的屬性等。主要步驟包括:
- 內容分析:對推薦對象(如文章、商品等)進行特征提取。
- 用戶畫像:根據用戶的歷史行為和興趣建立用戶畫像。
- 匹配推薦:將內容特征與用戶畫像進行匹配,推薦符合用戶興趣的內容。
3. 基于行為的推薦
基于行為的推薦:通過分析用戶的行為數據(如瀏覽、點擊、購買等)進行推薦,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 協同過濾:基于用戶行為數據,利用其他用戶的相似行為進行推薦。
用戶協同過濾:推薦與當前用戶有相似行為的用戶喜歡的內容。
物品協同過濾:推薦與當前用戶喜歡的內容相似的其他內容。
- 行為序列分析:分析用戶的行為序列,預測用戶的下一步行為。
4. 相關性計算
相關性計算:在推薦過程中,計算用戶與內容之間的相關性評分。常見的方法有:
- 向量空間模型:將用戶和內容表示為向量,計算向量之間的相似度(如余弦相似度)。
- 矩陣分解:通過矩陣分解技術(如SVD)將用戶-內容的交互矩陣分解成低維空間進行計算。
- 深度學習:利用神經網絡模型進行用戶和內容的特征學習,計算相關性。
5. 結果排序
結果排序:根據相關性計算的評分對推薦結果進行排序,同時考慮其他因素,如:
- 新穎性:推薦一些用戶未接觸過的新內容。
- 多樣性:保證推薦結果的多樣性,避免過于單一。
- 業務規則:結合業務需求對結果進行調整,如優先推薦某些特定內容。
6. 推薦工程架構
推薦工程架構:為了實現上述步驟,推薦系統需要有一個穩定、高效的工程架構支持,主要包括:
- 數據處理:高效的數據收集、存儲和處理機制,確保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性。
- 模型訓練:高效的模型訓練和更新機制,確保推薦模型的實時性和準確性。
- 服務部署:高效的服務部署和管理機制,確保推薦服務的穩定性和高可用性。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1.App客戶端
功能:用戶界面,負責展示推薦的Feed流。
流程:用戶請求首頁推薦Feed流,App客戶端將請求發送到推薦系統。
2.推薦網關層
功能:統一處理所有推薦請求的入口。
流程:接收App客戶端的推薦請求并將其轉發到推薦邏輯層。
3.推薦邏輯層
功能:處理推薦請求的核心邏輯。
參數驗證:驗證請求參數是否合法。
拼裝ES請求參數:將請求參數轉換為ElasticSearch所需的格式。
結果過濾和去重打散:對搜索引擎返回的結果進行過濾、去重和打散處理。
渲染返回結果:將處理后的推薦結果返回給推薦網關層。
4.排序層和召回層
功能:從搜索引擎中召回相關數據。
工具:使用ElasticSearch進行數據召回。
功能:根據一定的規則對推薦結果進行排序。
規則:排序規則基于人工確定的權重和規則。
排序層
召回層
5.搜索引擎(ElasticSearch)
功能:高效地搜索和返回匹配的數據。
流程:根據拼裝好的請求參數從索引中檢索數據并返回給推薦邏輯層。
3. 特點分析
- 全局推薦,無個性化
召回源單一:系統只從一個數據源中召回推薦內容。
基于人工規則排序:排序規則是預先定義好的,缺乏個性化和動態調整。
全局排序,無個性化:推薦結果對所有用戶都是一樣的,沒有個性化定制。
不支持線上ABTest:無法進行AB測試來優化推薦策略。
特點:
4. 優缺點分析
- 優點:
簡單易實現:架構簡單,適合初期搭建和快速上線。
易于維護:全局規則和單一召回源使得系統容易維護。
- 缺點:
缺乏個性化:無法根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定制推薦,用戶體驗較差。
擴展性差:不支持AB測試和動態調整,不利于系統的持續優化和改進。
性能瓶頸:隨著用戶和數據量的增加,系統可能會面臨性能瓶頸。
圖片
1.App客戶端
功能:用戶界面,負責展示推薦的Feed流。
流程:用戶請求首頁推薦Feed流,App客戶端將請求發送到推薦系統。
2.推薦網關層
功能:統一處理所有推薦請求的入口。
流程:接收App客戶端的推薦請求并將其轉發到推薦排序層。
3.推薦排序層
ABTest分組試驗:支持AB測試,可以對不同用戶群體使用不同的推薦策略。
記錄推薦血統:記錄推薦的路徑和決策,便于分析和優化推薦效果。
過濾、去重和打散:對召回的結果進行過濾、去重和打散處理,以提高推薦的多樣性和質量。
召回源分層排序:基于召回源進行排序,使用了Item-Based協同過濾(Item-Based CF)和用戶/商品畫像等算法。
細粒度控制策略:通過細粒度的策略控制推薦的細節,如權重分配、優先級設定等。
4.推薦召回層
搜索引擎(ElasticSearch):高效地搜索和返回匹配的數據。
Redis:作為緩存系統,加速數據的讀寫,提高系統響應速度。
5.日志與數據處理
SparkETL:通過ETL流程計算用戶特征和商品相似度。
Flume和Kafka:用于實時收集和處理用戶的實時畫像數據。
日志收集:收集曝光日志、點擊日志、評論日志和收藏日志等用戶行為數據。
數據處理:
3. 特點分析
- 個性化推薦
引入個性化召回源:支持基于用戶興趣、行為和偏好的個性化推薦。
支持ABTest:可以進行AB測試,優化和驗證不同的推薦策略。
記錄推薦血統:追蹤推薦結果的生成路徑,便于分析和改進推薦算法。
4. 優缺點分析
- 優點:
個性化推薦:引入個性化召回源,能夠根據用戶的行為和偏好提供個性化的推薦,提升用戶體驗。
支持ABTest:能夠通過AB測試不斷優化推薦策略,提高推薦效果。
日志記錄和數據處理:詳細的日志記錄和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為推薦系統的優化和改進提供了數據支持。
實時性:通過Flume和Kafka實現用戶實時畫像,能夠實時調整推薦策略。
- 缺點:
復雜度提高:系統復雜度顯著提高,需要更多的資源和技術支持。
維護成本增加:個性化推薦和數據處理的引入,使得系統的維護和調優成本增加。
數據依賴性強:推薦效果高度依賴于數據質量和數據處理的準確性。
1.App客戶端
功能:用戶界面,負責展示推薦的Feed流及其他推薦內容(如找相似、猜你喜歡等)。
流程:用戶請求推薦內容,App客戶端將請求發送到推薦系統。
2.推薦網關層
功能:統一處理所有推薦請求的入口。
流程:接收App客戶端的推薦請求并將其轉發到推薦排序層。
3.推薦排序層
ABTest分組試驗:支持AB測試,驗證和優化不同推薦策略。
記錄推薦血統:記錄推薦結果的生成路徑,便于分析和優化推薦效果。
過濾、去重和打散:對召回的結果進行過濾、去重和打散處理,提高推薦多樣性和質量。
機器學習驅動排序:通過機器學習算法進行排序,實現個性化推薦。
CF實時挖掘:協同過濾算法的實時計算,提供動態推薦。
用戶實時興趣:根據用戶的實時行為數據調整推薦內容。
細粒度控制策略:通過細粒度的策略控制推薦的細節,如權重分配、優先級設定等。
推薦召回層
統一召回服務:整合不同的召回源,提供統一的召回服務。
特征服務:基于用戶特征和商品特征進行召回。
搜索引擎(ElasticSearch):高效地搜索和返回匹配的數據。
Redis集群:作為緩存系統,加速數據的讀寫,提高系統響應速度。
日志與數據處理
Spark離線ETL:通過ETL流程計算用戶特征和商品相似度。
Flume和Kafka:用于實時收集和處理用戶的實時畫像數據。
Stream實時接數:實現實時數據流處理,支持實時推薦策略調整。
日志收集:收集曝光日志、點擊日志、評論日志和收藏日志等用戶行為數據。
數據處理:
立體監控系統:對系統各個環節進行實時監控,確保系統穩定運行。
3. 特點分析
- 實時化和機器學習驅動
實時召回策略:根據實時數據調整召回策略,提高推薦的時效性。
實時特征:利用實時用戶行為數據進行推薦,提升用戶體驗的及時性。
機器學習驅動排序: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實現排序,提升推薦的精準度和個性化水平。
實時化數據:引入實時數據處理,動態調整推薦策略和內容。
- 組件化
DSL靈活編排組件:使用DSL(領域特定語言)靈活編排各個推薦組件,提高系統的可配置性和可擴展性。
全面微服務化:將系統各部分功能模塊化,部署為微服務,提升系統的靈活性和維護性。
4. 優缺點分析
- 優點:
個性化推薦:通過機器學習和實時數據處理,實現高度個性化的推薦,提升用戶體驗。
實時性:實時處理用戶行為數據,動態調整推薦策略,保持推薦內容的時效性。
高擴展性:系統全面微服務化和組件化,提升系統的可擴展性和維護性。
靈活性:使用DSL靈活編排各個推薦組件,方便進行策略調整和功能擴展。
- 缺點:
復雜度提高:系統架構復雜度進一步增加,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和資源投入。
維護成本增加:實時數據處理和機器學習算法的引入,使得系統的維護和調優成本增加。
數據依賴性強:推薦效果高度依賴于數據質量和數據處理的準確性,需保證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