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管理思想!
數字化轉型的本質目的是提升管理質量和業務能效,背后的管理學思想與傳統管理學是一脈相承的。
數據資產的開發和數據平臺的構建,只是工具和手段,并非最終的目標。不了解數字化轉型背后的管理思想,也就無法真正在業務中很好地應用數據科學技術推動轉型“大計”。
1. 數字孿生
數字孿生是轉型工作的一大基礎建設。先要完成對傳統的組織實體和業務活動的數字空間表示,才能開展各類數字化的場景建設和應用。
數字孿生的客體對象,包括基本的物理對象屬性、特征,也包括物理對象活動階段和實施效果。
數字孿生不同于仿真,是相較于仿真更為寬泛的概念。仿真是為了達到研究目的,而數字孿生是為了實現“效率”價值,包括研究和設計效率,也包括管理和運營效率。
2. 數據驅動
同樣是涉及到軟件系統的研發和交付,數字化與傳統的信息化活動的本質區別在于,信息化的系統設計,如傳統SaaS,是流程驅動的模式,而數字化的系統設計則是數據驅動的模式。
數據驅動的前提假設是,業務現狀和問題已經在數據記錄中充分反映,通過對企業積累的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提煉有價值的業務信息。
數據系統或平臺的建設旨在圍繞業務全流程和數據價值鏈展開。在此基礎上,通過實施數據驅動的“轉型”策略,輔助用戶對業務流程和管理決策進行科學改進。
3. 數據感知
與數字孿生配套的一個概念,即數據感知,是對整個業務體系建立相適應的數據資源獲取能力,目的是實現數據流,信息流和業務流彼此之間能夠高度統一。
因此,建立數據中臺只是為了提高數據的治理和應用效率,同時還要注重源端業務系統的能力改造提升,對于難以改造的“舊系統”,RPA機器人等技術也是常見的數據源保障型策略。
對于新建系統,可以在項目早期就開始規劃數據采集相關的技術指標,并納入技術架構標準,即系統建設不僅要滿足基本的業務流程,還要滿足分析型的需求。“轉型”的最終效果,應該是達到一種業務全域感知的綜合能效。
4. 柔性協同
數字化企業將變得更有“彈性”,在數據貫通的基礎上,很多業務板塊和條線之間的邊界也更加模糊。部門之間,業務之間需要具備柔性協同能力。為了滿足特定的數字化業務場景,必須在流程上和數據上“打通”。
要想做到柔性協同,需要擁有組織機制方面設計。成立專門的項目攻堅小組和數據治理團隊來負責指導或實施。
除此以外,柔性協同還涉及到上下級單位之間的聯動配合。哪些事項在本層單位內部處置?哪些問題需要上報上層單位來負責?這些問題都需要有效率和規范雙重方面的考慮。
5. 知識賦能
數據的高階表現形式是知識,知識可以提高業務活動的規范性和專業性,通過與AI技術相結合,實現業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知識更多來源于非結構化數據,例如企業的文本格式資料,很多AI應用本質都是在做知識查詢和知識推理。
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可以推動知識資產的沉淀和共享,促進各類業務人員工作效能的提升,加速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