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新研究:打工人不用擔心被AI淘汰!成本巨貴,視覺工作只有23%可替代
人工智能會搶走我們的工作嗎?如果你每天都看硅谷高管談論著當今尖端的AI技術,可能會覺得答案是肯定的,并且會很快發生。
不過,剛剛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最近的一項研究,可以讓我們可以松一口氣了:至少視覺AI還無法替代太多人類。
論文地址:https://futuretech-site.s3.us-east-2.amazonaws.com/2024-01-18+Beyond_AI_Exposure.pdf
研究表明,勞動力自動化的速度,可能會比我們想象得慢很多。
因為——它們實在太貴了!
視覺任務,AI比人工貴多了
MIT的研究者們不僅研究了AI是否能執行任務,還研究了在更廣泛的勞動力市場背景下,公司取代人類執行這些任務,是否具有經濟意義。
他們發現,雖然計算機視覺今天能夠自動化占美國經濟中占工人薪酬1.6%的任務(不包括農業),但只有23%的薪酬任務(占整個經濟的0.4%)按自動化是更劃算的。
而且,視覺AI的問題不止是百分比小,更重要的是,成本太高。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力成本要比采用自動化更便宜。
總體而言,研究結果表明,AI導致的工作崗位流失規模巨大,但這種過程也是漸進的,因此政府有重組的政策和再培訓空間,來減輕失業的影響。」
學者們研究了分析醫院診斷設備圖像,或者檢查托盤是否包含正確物品這類任務,這是如今的AI可以實現的視覺任務。
但作者指出,這類任務往往非常分散,以至于將它們自動化,根本不是經濟的考量。
盡管AI會給勞動市場帶來一些變化,但總有時間來適應它。它們不會并不會發生得太快,以至于讓一切都立即陷入混亂。
當然,這項研究只關注了CV系統(能夠識別、分類圖像和視頻中物體的系統),而非更靈活的系統,比如GPT-4這樣的多模態大語言模型。
OpenAI之前的研究表明,19%的美國勞動者在50%的工作任務中,感覺受到了GPT-4這種級別AI的影響。
這一數字,遠遠高于MIT研究院對于CV的研究。
所以,MIT的研究結果,是否適用于更通用的AI工具呢?目前還未可知。
MIT的研究人員發現,對于公司來說,對CV系統進行「微調」以使其適合特定專業任務,可能會非常昂貴。
雖然這樣的投資對大公司來說或許有意義,但對小公司來說,完全不如一個訓練有素的工人劃算。
關鍵原因就在于,并非AI能完成一個任務,它在經濟上就是可行的。
為了「微調」計算機視覺模型,比如將特定類型的藥瓶區分開,達到99.9%的準確率,我們就需要收集大量不同藥物的標記圖像,這個過程昂貴且繁瑣,即使招來底薪的工人,廉價完成這項工作。
因為隨后,我們就不得不支付在大量數據存儲上微調AI模型的大量計算成本。
GPT-4能替代人類嗎?或許會更快
但目前尚不清楚,大語言模型也符合這種情況。
不過,微調尖端的LLM來執行特定任務,可能只需要一個詳細的書面規則列表,會比微調CV模型容易得多。
OpenAI去年8月的一項研究發現,GPT-4在使用詳細的政策文件和幾個token的示例進行微調后,就能有效地執行內容審核任務。
這些發現表明,與計算機視覺模型相比,大語言模型可以更快、更便宜地應用于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勞動上。
目前,GPT-4的微調仍處于受限測試模式,因為OpenAI不希望遇到任何重大的安全挑戰。
論文地址:https://llm-tuning-safety.github.io/
但隨著OpenAI及其競爭對手開始允許客戶微調模型,自動化水平的速度可能要比MIT研究中預測的快得多。
對此,MIT研究者Thompson表示——
「當然,定制LLM可能比定制計算機視覺系統更容易,所以會在經濟實踐中被更多采用。
但是,只要實踐中需要一個小型工程團隊,將系統集成到公司的工作流中,成本就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AI替代我們,還很遠
對于許多公司來說,視覺自動化在經濟上并沒有多少吸引力,而且這種情況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MIT的研究指出,為特定任務微調AI系統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這對小型企業來說,是很不劃算的。
舉例來說,在一家面包店中,雖然AI系統可以用來進行食品質量控制(所用時間占面包店工時的6%),但設備高昂的投資成本和維護成本,甚至直接超過了它所節省的費用。
在接受《時代》雜志采訪時,主要作者Neil Thompson強調,雖然AI有可能對就業市場產生重大影響,但這一天離我們還遠。
現在,通過AI向自動化的過渡,并不算迫在眉睫,所以不至于造成什么恐慌和混亂。政策制定者也有機會采取再培訓之類的措施。
所以,這篇文章指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雖然眾多AI技術讓人們危機感爆棚,但只有大幅降低AI的部署成本,大大擴張AI的應用范圍,才能讓自動化對企業更具吸引力。
巴黎高等商學院經濟學副教授Antonin Bergeaud表示,現在許多學者都寫過這樣的文章,探討AI對未來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他們使用的主要是公開的衡量標準。
然而,這些估計錯誤地依賴于這樣的假設:如果一項工作可以自動化,它就會實現自動化。
Bergeaud表示,MIT這些學者的研究,采用了全新的視角,仔細估算了實施這項技術的成本,包括從安裝到維護的過程。
跟美國目前的勞動力成本相比,即使是僅僅與人類一樣好的人工智能系統,真的采用起來,往往也非常昂貴。
因此,這項研究得到的結論也是驚人的,勞動力市場中面臨自動化風險的比例,要遠遠比我們想象的小得多。
當然,AI引起這么多人的失業焦慮,也是有原因的。
DeepMind聯創警告:幾年內,AI就會沖擊勞動力市場
DeepMind聯合創始人Mustafa Suleyman此前就警告,從長遠來看,人工智能是一種「從根本上取代勞動力」的工具。
Suleyman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表示,「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整合這些工具(AI),如果完全放任市場主導,從根本上說,這些工具將取代勞動力。」
當前的人工智能主要做了兩件事情:
首先是提高了現有業務的效率,為企業節省了大量成本,但代價是取代了從事相關工作的人類;其次是創建了全新的業務和流程,這里面倒是蘊含了創造就業的機會。
在未來幾年里,這兩股力量都將給勞動力市場帶來巨大沖擊,造成難以預料的影響。
十多年來,專家們一直在爭論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工人。
Carl Benedikt Frey和Michael Osborne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估計,到2030年代中期,美國47%的工作崗位有可能在人工智能熱潮中被自動化。
麥肯錫7月份的一項研究發現,到2030年,將有近1200萬美國人需要更換工作,因為人工智能將取代他們的角色。
事實上,對此發出警告的業內大佬并不止Suleyman一人。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Daron Acemoglu在1月10日發表的一篇《連線》文章中預測,人工智能將在2024年讓所有人失望,證明自己只是一種「通用自動化」,AI將奪走工人的工作,但卻無法實現預期的生產率大幅提高。
「我們世界上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是由我們的智慧、我們對信息進行推理和預測的能力創造出來的。而AI恰恰能做到這一點。」
AI將在五年內自己開公司
在之前的世界經濟論壇人工智能小組討論中,Suleyman被問到AI何時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甚至展現出類似人類的能力(AGI)。
Suleyman表示,現代版本的圖靈測試,應該是評估AI能否像企業家、項目經理和發明家一樣,擁有制造和營銷產品的能力。
「我很確定,在未來五年內,AI不僅會擁有這些能力,而且這些能力將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被廣泛使用,甚至可能是開源的,而這將完全改變經濟。」
IMF主席發聲:全球40%崗位受到AI影響,但也是巨大的機會
而面對AI的沖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在最新的報告中表示,全球將會有近40%的就業會受到影響。
其中,發達經濟體將有60%的工作崗位受到影響,在新興市場和國家中,這個數字大概是40%,而低收入國家則下降到26%。
在受AI影響的工作崗位中,有一半的崗位會受到負面影響,甚至部分工作崗位將會完全消失。
而對另一半崗位來說,AI帶來的更多是效率的提升,而能夠盡快擁抱AI的打工人收入水平也會隨之上升。
具體來說,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以幫助經驗不足的工人更快地提高生產力。年輕員工可能會發現更容易利用的機會,而年長員工可能會難以適應。
如果類似的情況進一步發展,很快會讓收入兩極分化:能夠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工人的生產力和工資會有所提高,而那些不會利用人工智能的打工人,生產力和收入相比將會明顯下降。
而這樣的情況映射到勞動力市場,將會進一步加劇這種分化:很多受到AI技術影響的崗位將消失,而AI技術創造出的新崗位的收入,因為人員的稀缺性,收入會比較高。
這種宏觀的判斷,對應到開發者和AI行業之中,一個很明顯的現實情況就是,開發者開始越來越擔心自己的職業前景。
特別是對于剛入行的開發者,因為他們的工作相對來說容易被AI技術自動化,對于他們勞動力需求會降低,而且收入也會受到影響。
但是對于開發AI技術的算法工程師,以及很多隨著Gen AI浪潮而出現的崗位,他們的收入以及勞動力需求就會持續上升。
針對這份報告的內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Kristalina Georgieva表示,「人工智能確實可怕,但它對每個人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而IMF主席的這番表態,也被網友吵上了知乎熱搜。
確實,AI對于就業和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短時間內還很難達成共識。